裡度日如年,全靠自己唯一還能活動的雙手編紙簍來維持生活,雖終日高燒不斷亦不能停止勞作。聽到這個訊息時的那個悲痛欲絕的夜晚,鄧小平夫婦至今難忘。
又比如他告誡他的聽眾:“要相信大多數群眾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他甚至說:“有的‘上政策’確是從實際出發的,是得到群眾擁護的。這些政策現在往往也受到指責,因為它不合統一口徑。”這話也一定包含著他對普通人的情感。正是由於落難江湖,他對官場中的種種虛偽更加了解,而人世間的真情常在百姓中間。諸如一個工人在他勞動的時候幫助了他,一個婦女送給他家一些做米酒的酒藥,另外一位工人為他的兒子到處申訴和治病,幾個工人悄悄地把他每天必經的小路修整平坦,這樣的一些事情讓他一家沒齒難忘。十年以後,當鄧小平八十歲生日的時候,他的一家想到的就是這些。女兒毛毛撰文說,這些正直的普通的中國人像“大海岸邊黃金一樣的沙粒”,“無論是巨浪,無論是泡沫,都永遠吞蝕不了,淹沒不掉”。這篇文章感人至深。像親情、友情、愛情這樣一類的情感,本是屬於普通人的,鄧小平如非落難,決不會有這麼深切的體驗。在1978年12月13日,他尖刻地諷刺黨的官員中間存在的虛偽貪鄙之風,並且痛切地發出黨的領導制度需要改革;又在其後的幾年中把老百姓作為改革的基本力量——這些都不是偶然的。
但是,鄧小平並不希望毛澤東落得斯大林的結局。他決心尋找一條中間道路,他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至少五次毫不容情地批評了“兩個凡是”(鄧小平五次批評“兩個凡是”的時間為:1977年4月10日、5月24日、7月21日,1978年6月2日、9月16日。參見《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不過,毛澤東的思想和毛澤東的行動是兩回事,就如同作為神的毛澤東和作為人的毛澤東是兩回事一樣。鄧小平不需要毛澤東的錯誤,但是他需要毛澤東的旗幟。他說:“我們在座的同志,可以說都是毛澤東思想教匯出來的。沒有毛澤東思想,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共產黨,這也絲毫不是什麼誇張”(關於這一點,鄧小平講得最多的是在1980年至1981年。參見《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第148…149頁。)。他的誠意得到同事的尊重,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他被有些人批評為背離了毛澤東的道路,而被另外一些人指責為不能把中國徹底地從毛澤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鄧小平並不因為這些批評而改變他的既定方針,旁人處在他的位置,可能會首鼠兩端,左顧右盼,可是他這一輩子什麼陣勢沒見過?現在大權在握,再也用不著溫和謙恭,他徑自我行我素。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步一回頭(3)
這些指責交織在一起,釀成了鄧小平時代的第一次風波。不過,這是幾個月以後的事了。現在,還是讓我們先回到1978年12月的這個會場上來。鄧小平的時代顯然要從農村開始,因為這時二百一十位與會者正在討論兩個關於農業的檔案,其最後的透過,對於人民公社的命運甚至整個中國,都發生了極大的影響。不過,今天來看這兩個檔案的內容,一個仍然是毛澤東留下的遺產,另一個也只是承前啟後的過渡。
毛澤東最重要的遺產之一,是《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他一生簽署的指示不計其數,但是由他本人親歷親為的並不多,這“條例”為其中之一。如前所述,毛澤東在當日一定要採取這個行動,乃是出於一種深深的反省。按照他的想法,這一檔案一經形成,其“不變”的週期就將延長到“三十年”。現在,1978年12月,“六十條”的生命還遠未到“三十年”,毛澤東已不在人世,輪到鄧小平來考慮人民公社的前途。“兩個凡是”已經威信掃地;人民公社也已日暮途窮,“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正在實際的程序中悄悄發生變化,只不過不是如毛澤東所願走向更大規模——比如以大隊或者以公社為基本的核算單位,而是退回更小的規模。包產到小組的風尚已經瀰漫在安徽、四川、貴州、河南諸省,甚至包產到戶也開始蠢蠢欲動。
所有這些全都成為當時會上議論紛紛的題目。這樣,共產黨內部就前所未有地發出多種聲音,而且居然牽涉到我們國家最重要的制度。今天將這些議論歸納起來,大致可以看出其中不同的傾向。一種是認定人民公社制度本身並無弊端,只是由於“四人幫”的搗亂才變得醜陋起來,所以只要返璞歸真,便可以挽狂瀾於既倒。一種是認為人民公社制度的基本方面值得保留,但它有著極大的弊端,故為“四人幫”所利用,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