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帳,而他這本賬其實是可有可無的,可要是他這本賬一旦有什麼不對立即就被人抓住把柄了。還有就是別人記得帳,他竟然看不明白,可他記得帳,有一點錯處,就給抓出來了,可是把他給鬱悶壞了,他不知道,不管是負責倉庫的,還是主管的人員,都是楊恆教出來的新式的記賬方式。
李縣丞高興的走了,而楊恆把心思又放到了橋樑上來了,而此時,在河床上已經搭起了高高的架子,人們就是在上面鉚接著角鐵,而且每鉚接好一段,後面就緊接著有人把上面的鏽跡給清除乾淨,並塗上了防鏽的底漆還有,在刷好漆的同時,人們還在準備著木板,要搪在空隙裡面,等著上面鋪水泥鋼筋的路面呢,甚至,在下面一層,還專門準備了一層用來維護站人的地方,也就是說,一旦這個橋樑建成之後,會有專人在固定的時間之內對大橋進行維護。
這橋準備的時間很長,可建造的時間卻很短,很快,半個月之後,橋樑就迅速的通行了,要說,這也不算是什麼奇蹟,楊恆用的人多呀,幾乎達到一人一尺的地步了,這樣還不快,要怎麼快呢。
“大哥,你在這路上每隔一段都用一個薄木板隔開幹嘛”建橋的後起,寶寶等人也來到了現場,這麼壯觀的一個場面,自然要讓他們來感受一下了。
“這個,你考慮一下,大哥在安裝一些軸承的時候,是不是要加熱一下呢。”“啊,我明白了,這是熱脹冷縮,隔上木板,這路就不會讓熱漲冷縮給漲壞了,或者是縮壞了了。”寶寶高聲的說了起來,為啥要高聲呢,這證明她又知道了一樣東西呀。
還真是的,楊恆因為沒有切割機,所以只能提前在路面上用薄木板隔開了,而前世修路的人,都是先把路面修好了,然後再用切割機給割開一段段的。(未完待續。。)
第三七二章 橋成
橋,終於建成了,能通行了吧,答案是不成,就連在一邊擺渡的船工也在等著上橋收費呢,他們在河上可是受夠了,遇上大風天,一個不小心,就會翻船,可渡河的人卻不理解,不管什麼天氣都要過河,甚至還拿著錢砸著他們渡河,現在終於有盼頭了,可以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了,而且不受那風雨的影響了。
其實這些船工在半年以前就接到李縣丞的通知了,說他們繼續擺渡一段時間,等橋建成了,就讓他們上橋收費,這過橋的費用跟渡船的費用一樣,不過,有一半是需要交給楊恆的,起先這些船工還不太高興,可是經過李縣丞仔細給他們一算,卻感覺,這事其實是他們賺了,不需要他們帶任何東西,就能夠掙錢了,也不需要維護船了,而維護橋樑的卻是有專人負責,楊恆只不過是看他們沒了職業有些於心不忍而已,否則這種好事還輪到他們頭上,再說,這段時間以來,這渡河的人多了起來,可是船也多了起來,都想掙這個錢,不過李縣丞並沒有讓後面加上的人也到橋上收費,他的解釋是,這個路段的繁榮,就是因為楊恆起來的,楊恆是不會為一些額外的人投資的。
可橋為啥還不能通行呢?其實很好理解,那條挖開的分河還沒有填上呢,也有人說,不要填了,再在上面建一座橋好了,這中間島也就是一個旅遊的去處了。
不過楊恆並不認同這個看法,為啥呢,首先這個地方比較偏僻。在遠處是一個小村莊。村莊裡面有很多人是以打魚為生。自然也有幾個擺渡的人家,擺渡,那都是祖傳的職業了,在這個偏僻的地方,他們其實掙錢並不多,有時會一整天沒一個人透過,可自從楊恆來了,行人慢慢開始多了起來。村中有頭腦的人開始動腦子了,也添置了船來擺渡,甚至他們的收費都要高的多,可以看出,這些人書院那種比較富的家庭,至少是一個小家族性質的家族,否則普通人哪能說買船,就買上船了呢,這也是楊恆當初讓李縣丞要預防的人物,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讓他們到橋上收費的。
這挖河容易。填上可是難多了,尤其是為了分流。這條河挖的落差還大,路線也長,怎麼辦呢。
打樁,就是在填的過程中用打樁的方式來固定沙袋,這樣每打幾個樁,就填進去一些沙袋,口子就小了一些,慢慢的這開口就聚起來了,啥,用人來拉牆,扯吧,人能阻住河水的力量,而此時堵主河道的那些沙袋有的已經被拽了出來,正好用來填這個口子,有的沒辦法拉出來的,就只能任河水把它們沖走了,總之,主河段的阻攔已經開啟了,此時分河的水流也小了很多。
不過楊恆還是沒有想到這填上這個新挖出來的河流要多麼的麻煩。在楊恆緊急調來了幾百棵木材之後,口子終於填上了,楊恆也暗地裡抹了一把汗,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