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具
每一個人都會學習如何包裝自己的外表,使自己受歡迎。一位母親不僅教導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需求及慾望——特別是傾向暴力、衝動的一面,還會教導孩子替別人著想、考慮到其他人也有自己的禁忌。她們同時也告誡孩子們:願望不會一次全部實現,孩子們必須學會接受這個事實,不能對這種情形有所抱怨。對弗洛伊德而言,“自我”就是由自己的衝動與團體生活需求之間的妥協形成的,這正是文明社會在形成的過程中帶給每個人的沉重負擔。
每個人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和他的社會地位一樣,都有特殊的要求。他必須發展某些特質,或壓抑另外一些特質——就像戴上面具一樣。就算是在最親密的人際關係中,例如親子、夫妻、朋友甚至情人之間,都必須依照某些規則,小心行事。在這些關係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無心的過失,而受到傷害的一方只能自我剋制,不能採取報復或攻擊性的行為。“以牙還牙”的原則只能用在敵人身上,互相喜愛的人必須學會真心寬恕對方。
但是絕大多數的人並不會消化、吸收這種學習到的行為,讓它變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這些行為只是一個外殼,一個掩護衝動本性的面具,一個保護、隱藏不同人格的盔甲;有時這個面具甚至呈現出一個和真實性格完全相反的人格。貪婪的人會用慷慨的假象掩飾自己的貪婪,結果卻造成了浪費——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得到別人的讚賞,他們在過度慷慨之下反而造成無謂的浪費。
同樣的,吝嗇的人會用節儉、謹慎、有智慧的面具隱藏自己的本性;只不過真正節儉的人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只有在因為貧困而擔心未來的生活時,節儉才是一種慷慨,就像節儉的母親是為了自己兒女的需求著想才省吃儉用的。
當人們放棄一段友好的關係,當他們爭吵、斷絕關係時,觀察這些面具、盔甲的消失過程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人們會在最嚴重的爭執中撕下所有的面具,因為它們已經沒有用了;他們已經沒有必要對外塑造一個和藹的形象,而對方的友善和好感對他們也毫無用處了。一個人拋開寬恕和諧的面具之後,他以前一直小心隱藏、不為人知的一面就會顯露出來。
現在讓我們以之前提到的兩種人——貪婪的人和吝嗇的人為例。當貪婪的人終止一段關係時,他們想要奪取一切的個性立刻顯露無遺。他們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所有的東西,就算用搶的方法也在所不惜。有些人離婚時甚至會將保險箱一掃而空,把傢俱全部搬走。貪婪的人和吝嗇的人不一樣,他們不在乎一個物品是否有價值,他們會連沒有價值的小東西也拿走——一個擺飾,一疊白紙,甚至是一面紀念獎牌。在爭奪遺產時,他們不惜用偷的方法也要把東西弄到手。爭執會在這種人心中引起一股無法抗拒的掠奪慾望,讓他們沉醉在強烈的滿足感中。他們完全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任何不良的後遺症。
吝嗇的人則會以不同的方式流露出真正的自我。吝嗇的人對物品價值的判斷力遠遠超出貪婪的人數倍。只要一段關係中出現小小的不如意,這種人就會開始把最貴重的物品據為己有。一般的人際關係都會不時發生摩擦及衝突,這不但使吝嗇的人得到的物品數量日漸龐大,還讓他們用“未雨綢繆”來解釋這種行為。吝嗇的人的另一個特點是:除了累積物質之外,他們還會儲存“記憶”,這種人對自己受到的委屈會一直耿耿於懷;他們並不是因為害怕,所以不敢把心中的怨恨形諸於色,而是因為吝於表達感情——他們連憤怒之情也吝於給予。正是因為過度剋制,所以他們更容易透過報復討回所謂的公道。
觀察隱藏嫉妒心的人也很有意思。嫉妒通常會隱藏在對不公平待遇的憤怒之下;而嫉妒最原始的本質就是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的怨恨。嫉妒產生的第一步是確認彼此之間的差距。此時可能會產生試圖消除這些差距的行為——提升自己來拉近與對方的距離,屬於羨慕或模仿,嫉妒則是透過貶低對方的價值、把對方拉低到自己的等級來消除這些差距。嫉妒心強的人會一直想向自己和大眾證明成功者不配得到這些讚賞。所以,當我們遇到一些永遠都憤憤不平、永遠都見不得別人成功、跟別人談話時永遠都是用酸溜溜的口氣、對別人做的事永遠都抱持懷疑或批評態度的人時,不要懷疑,這些人可能都戴著假面具隱藏自己的嫉妒。他們就是尼采和席勒所說的“憤怒的人們”。
當這種人和別人發生爭執、斷絕關係時,他們隱藏在靈魂深處的真實面目——也就是拼命控訴他人的無情法官——就會出現。每個人在爭執中都會翻出舊賬、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