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憑一個說客辦不到的事情,很多時候應該用拳頭就可以辦到。
無疑,項羽的決斷還是不失英明的,他從來都不是草莽。
因此很快的,項羽就率軍殺入了齊軍的中央陣地,這樣便容易迫使齊軍不得不與楚軍展開死戰。可是沒想到,剛一交手,韓信竟主動把它讓了出來,而他自己則迅速退到了一處高坡之上,命人揮舞令旗開始做出了合圍楚軍的架勢。雖然這招在項羽看來已不新鮮,但卻很容易引起士兵們的恐慌情緒,而且虛虛實實,本來就是用兵的常例。
果然,剛才還多少顯得倉皇和凌亂的齊軍一下子就恢復了嚴整的秩序,這時候項羽才覺得的確是很有些不對勁,齊軍頻繁變換的組織布防開始令他有些眼花繚亂,可是後悔也已經晚了,再說他項羽又怕過誰。於是,他就準備如當初的龍且一般向著齊軍主帥韓信處發起猛衝,集中兵力就只認準敵人一個點③,因為他確是需要迫使齊之生力軍跳將出來,然後便可力爭打疼韓信、打退韓信……
不過,韓信這小子到底技高一籌,“十面埋伏”陣的靈魂就是要以靈活多變、避實擊虛來達到挫敵鋒銳的目的——以戰車、刀車等可以隨意移動的輜重物先行一步步地阻止住敵騎兵發起的猛烈衝擊,再輔之以士兵們各自攜帶的大塊木石等所靈活地堆起的一道道障礙、加以弓弩配合以便阻止住敵步兵軍發起的衝擊……如此一來,以守為攻,以退為進,緊密配合,環環相扣,不僅可以實現在運動中分割敵人的意圖,更可以伺機慢慢地蠶食、消滅敵人。
總之,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如此複雜、嚴密的陣形配合,韓信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來思考它,又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來演練它——三十萬眾可不是隨便什麼人就可以指揮得了的,大兵團作戰需要的是極其高超的指揮藝術;而因此,韓信後來才勉強地許以漢王劉邦不過可以領兵十萬,而自詡自己將兵乃“多多益善”。
③ 毛澤東說:“反對兩個拳頭打人”,就是要(在總體劣勢的情況下)集中優勢兵力以形成區域性的相對優勢,而被稱譽為“百萬軍中取敵之上將首級”的孟良崮戰役就是這一用兵原則的經典體現;法國著名軍事家、皇帝拿破崙也是這一戰術原則的提倡者和成功實踐者。
第3小節、十面埋伏(下)
當然,韓信也不是憑空就完成了如此天才的構想,那前人所創制的“八陣④”之類正是他很好的參照,不過這“十面埋伏”更是作為一代軍事奇才的韓信、專為對付那霸氣沖天的項羽而量身定製的,根本意圖就在於也消解項羽、楚軍的爆發力。而且齊軍的陣形運動分合、變幻不定,既讓楚軍摸不清虛實,同樣也就讓他們無從形成戰場上的相對優勢。
尤其那作為戰場上之焦點和重要攻擊目標的韓信,更是來去飄忽、行蹤詭秘,一會在這邊露一下臉,一會又在那邊搖一下旗,彷彿那隻見可見其首而不可見其尾的神龍。而這一來,也可把個一心要韓信好看的項羽給累壞了,苦苦折騰了大半天,愣是沒傷到人家韓信皮毛,倒讓自己的兄弟們賠進去不少。終於,他萌生了來日再戰的念頭。
可是,正待項羽的攻勢減緩下來的時候,突然齊軍中就傳來了一陣接一陣的奇怪的喊叫聲,但細聽那喊叫的言辭,卻是令項羽如此得熟悉:“有種的今天就別當逃兵……”
“韓信孺子,欺人太甚!”雖然項羽明知韓信在使詐,可他又畢竟是個很要面子的人,不得已他便改變了進攻的策略:他也不再追著韓信打了,而是準備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全軍龜縮為一字長蛇陣,就專等著齊軍來主動拔掉他這顆已緊緊地楔進來的釘子。
然而項羽又失算了,齊軍很快便組織起了幾股強大的突擊兵力,他們竟以令項羽也吃驚的速度愣是把楚軍給斬斷為了幾股,這樣他們便不得首尾相顧了,而齊軍則可以逐一集中優勢兵力對其進行圍殲。而此時項羽才真正開始懼怕起來,他也顧不得要面子了,於是開始下令全軍突圍。
可是,既已中了人家的套,想走哪有那麼容易,不然韓信的陣法還會以什麼“十面埋伏”來命名嗎。終於,幾股被分割開來的楚軍陷入了敵陣中而進退不得,而且齊軍還在緊緊地將他們往一處擠壓,一俟他們再也動彈不得,接著便是前後左右被齊軍投射來的標槍、箭石等撂倒了一片又一片,那鬼哭狼嚎之聲幾動於天外……
然而項羽這邊倒還在苦撐著,先易後難、先去其羽翼嘛,韓信只會在最後時刻才會來集中全力收拾項羽,這也是最穩妥的辦法。項羽不是那身陷絕地的龍且,尤其他更可以憑著自己的超世之材力,任誰也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