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紅軍還會在德軍挺進的道路上設定據點,安排伏擊,一路削弱德國人的力量,以便為最後的決戰創造出更有利的條件。
“司令員同志,我們可以效法德國人在華沙戰役中所採取的短促突擊戰術。”利亞平少將接著提出建議說,“我們不必追求給予敵人殲滅性的打擊。6個齊頭並進,而且彼此距離不遠的德國團級裝甲叢集是很難殲滅的。但是我們可以用瓦圖京中將的突擊第1集團軍給予他們迎頭痛擊,力爭殲滅5000名德軍,擊毀300輛以上的坦克及各種裝甲車輛。”
“靠突擊第1集團軍不夠,步兵太少了。”華西列夫斯基想了想說,“再加上拉庫京同志的第24集團軍的第52軍。先讓52軍去拉斯扎夫爾以北佈防,給予敵裝甲叢集充分消耗,然後再讓瓦圖京同志指揮突擊第1集團軍打擊敵人的側面!”
……
在華西列夫斯基和利亞平籌劃反擊的次日下午,在里加的北方集團軍群指揮部裡,曼施坦因和參謀長蒂佩爾斯基希中將在研究前線發回的戰報。
進展出人意料的順利,特別是擔任主攻的第4裝甲集團軍,該集團軍的先頭部隊黨衛軍第5裝甲師在第一天就推進了30公里,在27日上午又推進了10…15公里。
“大將,非常順利啊,看來蘇聯人不想和我們在邊境地區決戰。”
“那是當然的。”曼施坦因一笑,“和我們打了2個多月,俄國人一定已經知道他們的裝甲部隊打不過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選擇以空間換防禦的戰術是完全正確的。而且立白邊境有什麼啊?一大堆集體農莊而已,丟了也不要緊。”
“但是俄國人一定在準備反擊。”蒂佩爾斯基希中將說道,“華沙戰役的時候蘇聯人已經有了可以對抗虎式坦克的t…34/57坦克。現在又過了一個多月,以蘇聯人粗製濫造的本事,一定有了更多的t…34/57坦克。”
現在德國(歐共體)和蘇聯在機械化裝備生產方面對比大概是這樣的:坦克產量蘇聯佔很大的優勢;飛機的產量雙方基本持平;汽車的產量德國(歐共體)一方具有很大的優勢;船舶產量也是德國(歐共體)一方擁有極大優勢。
之所以會這樣,和德國在戰前沒有龐大的拖拉機制造產業有關。一方面德國在間戰期間受到《凡爾賽條約》的制約,不能大搞拖拉機產業;另一方面德國也沒有這個需求,農用拖拉機產業的基礎是大農業,當時西歐的家庭小農場用不著多少拖拉機。
而蘇聯和美國都有大片的土地需要耕種,蘇聯又發展了農業集體化,對農機的需求很大。所以蘇聯能夠發展出四大拖拉機制造基地,積累了大量能夠生產拖拉機的技術工人。
因此蘇聯的坦克產能根本不是問題,現在的問題只是質量。
另外,57mm炮雖然很難加工,但是歷史上蘇聯也造了將近10000門!
在大炮兵這塊兒,蘇聯人相對德國一國也有產能上的優勢。不過現在法國這個盛產大炮的國家倒向了德國,所以在大炮產量上是歐共體佔有優勢。
當然,這都是拿蘇聯去和歐共體比,還沒算上美國這個民主兵工廠呢。
而對美國來說,產量不是問題,質量也不是問題,美元更加不是問題。問題只是怎麼把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飛機、大炮和坦克運去蘇聯。
在原本的歷史上,美國人有四條援蘇航線:北大西洋航線,北太平洋航線,地中海航線和印度洋…伊朗路線。
而現在印度洋…伊朗路線肯定是沒戲了。蘇伊士…紅海…波斯灣航線已經被打通,歐洲聯合艦隊也多了個印度洋分艦隊,而且日本海軍也有一支艦隊進入了印度洋。英國屬地印度的對外交通都被封鎖了!
另外,印度洋…伊朗航線中的伊朗現在受德國保護,隆美爾的軍隊還駐紮在伊朗呢。
在原本的歷史上,老美透過印度洋…伊朗這一路運了四百多萬噸物資去蘇聯,現在是徹底沒有了。
至於地中海航線就更別指望了,美國人的船連直布羅陀海峽都過不去。歷史上這一路一共運了68萬噸物資去蘇聯,對蘇德戰爭而言,這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北大西洋一路在歷史上的運輸量僅次於印度洋…伊朗這路,總共運了不到400萬噸的東西去蘇聯。現在這一路由於北大西洋制海權暫時被德國掌握,所以從蘇德戰爭開始就斷了。現在莫洛托夫正在倫敦…華盛頓兩頭活動想要儘快恢復這條生命線。
而北太平洋航線在歷史上才是蘇聯最重要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