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清王朝為各陵確定了守陵太監的人數,因思陵沒有神宮監,太監們沒有棲身之所,而悼陵監便近在咫尺,於是,看護思陵的太監們就寄治、借宿在悼陵監內。康熙年間,每陵設陵戶3名(思陵4名),每戶給地35畝;乾隆年間,每陵均設陵戶4名,每戶仍給地35畝。陵戶們在這裡定居下來以後,娶妻生子,經過世代繁衍生息,遂形成村落。
在十三陵,每個陵旁邊都有一個和帝陵名字相同的村莊,那是由看守各帝陵的陵戶歷代繁衍而成的。如長陵和長陵村,獻陵和獻陵村,景陵和景陵村。那麼,埋葬崇禎皇帝的思陵旁邊,當然也應該是思陵村了。可是,如今整個十三陵一帶就偏偏沒有個思陵村。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人北京後,崇禎在走投無路情況下吊死在煤山了。據說,由於當時戰爭紛亂,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停在北京東華門外,一連好幾天沒人過問,遲遲不能安葬。後來,順天府官吏命令昌平州官安葬崇禎。當把他的屍體運往昌平時,人們才發現,崇禎皇帝的腦袋不知被誰砍掉了。
當時,大夥兒怎麼找也找不到這顆腦袋,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現找材料和工匠,鑄了個金頭,把它安在崇禎皇帝的脖子上,才得以完葬。就是這顆金頭,才引起陵墓被盜。
就這樣崇禎被葬在了思陵。甭看崇禎“亡國之君”的名聲不好聽,可他脖子上安的金腦袋卻是個好東西。這樣,就招來了一些人的賊心。
開始,由於思陵村各陵戶的精心看管,崇禎的地下墓葬總算是完好無損。年復一年,許多年過去了,陵戶幾經變遷,看管的就不那麼緊了。
一天,村裡有位老人清早起來揀糞,經過崇禎的墓前,忽然發現墳墓已經被挖開了,敞著一個好大的洞。他急忙回到村裡,把這事對陵首說了,陵首馬上帶了一幫人趕到墳地,他們走到被挖開的洞裡一看,棺材早已經腐爛了,崇禎的屍體也只剩下一付骷髏架子,安在他脖子上的那顆金頭呢,也不見了。
大夥兒心裡明白了,盜墓的人就是奔著這顆頭來的。這金腦袋少說也得有十好幾斤,看來,它早就被人弄走了。陵首心想,大夥兒這麼愣著也不是個事呀,就派人到州里報了案。其實,上報州官又有什麼用呢?日子一長,這件事就這麼糊里糊塗地擱下了。
後來,陵戶們商量著說,在崇禎的墓裡還有皇后、貴妃及其它附葬品呢,要是以後還有人來盜墓怎麼辦?於是,他們就立下了一些新的護陵規矩,並且決定把思陵村改名為“盜陵監”,意思是對盜掘陵墓的人要時刻提防,嚴加監看。時間又過去了很久,“盜陵監”被漸漸地叫白了,這才成了現在的“悼陵監”村。
這要是被盜一個古墓,守陵的村子就要改名,警示,我相信很多陵村的名字就要面目全非了,被盜的陵墓在中國太多了、、、、、、
瘋狂的開始84開山見寶84
老了,不得不承認,昨天就這麼一個小溜達,走路不到十公里,今天腰痠背痛,小腿腫脹,要是在以前,根本就不敢想。要是在以前,我昨天就是探風,就是提前瞭解古墓附近的環境,看看有沒有動手的可能,那些離著村子太近的墳墓,我們一般是不會去動的。
因為,夜裡的稍微有一點動靜,附近人家養的狗,就會吠叫,附近村子裡面居住的很多都是守陵人的後裔,還是相當警覺的,我更喜歡昨天的感覺,在殘磚破瓦間,找尋歷史的沉澱,在村民的聊天中,知道不為人知的趣談。這種探古尋幽的感覺,也只能到了我這般年歲才能看透吧。
年輕的時候,為金錢打拼,擁有多少都不知道滿足,現在夠吃夠喝就行了,也不在奢求什麼。這個就是心態吧。餓只有經歷過,才會懂的。那些身世顯赫的一國之君,死後也不是黃土埋地。那些陪伴帝王身邊受寵的宦官,不也是葬於陵區,守著生前伺奉的主子。
昨天在探古尋幽中,也瞭解很多塵封在歷史長河裡面很多事情,也在和老鄉的聊天中,知道很多奇趣的事情。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那唯一的一位太監墳就是陪著崇禎皇帝吊死在景山上面的那位,現在一個人孤身埋在一片果園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