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南通州的段家橋上,陳大儒興高彩烈,對身邊的大兒子陳仁道:“大郎,我們回家了!離家多少年,這次我們也要翻修老屋,光宗耀祖。”
大郎陳仁努努嘴:“是回來了,可後面跟了好幾百乞丐和流民,這也太驚世駭俗了。沿途好多村鎮都關門閉戶,甚至出動民壯防備。”
正說著,只見前方村子裡鑼鼓齊鳴,衝出一隊民壯。
陳大儒苦笑道:“高少爺好心,收留船長王福一家,哪知道周邊乞丐與流民也跟著來,結果一路上乞丐聞風而至,越來越多。”
陳大儒內人道:“高少爺真是個大善人,好心有好報,你看看這一路上人家把流民和乞丐都照顧的好好的,真是萬家生佛。”
張郎中騎馬上前道:“師兄,看來前面你要去解釋下。這裡的保長不就是你七叔。”
陳大儒去解釋的同時,胖子高進,正騎馬努力的來回維持著身後這一大串尾巴的秩序。
盛世哪來這麼多的流民和乞丐呢?高進想破了腦袋,只記得大量的歷史學家說明朝人口流動管控嚴格,有嚴格的路條制度,無路條離家百里即為“流民”,巡檢司就可緝拿。
高進記得,明末工匠、士兵、士人可以遊寓與寄籍,商人有商籍,還有附籍與客籍制度,看來明朝的路引制度不是孤立使用的。
明書籍曾記載:“荊湖之地,田多而人少;江右之地,田少而人多,江右之人大半僑寓於荊湖。蓋江右之地力,所以不足以給其人,必資荊湖之粟以為養也。”
這一記載說明,因為土地兼併與人口的大量增加的矛盾,使很多農民無地可種,需要流亡到外地謀生,成了“流民”。
隨著明朝城市的發展,城市還有新添的“十八民”,分別為道士、醫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師、駔儈、駕長、舁夫、篦頭、修腳、修養、倡家、小唱、優人、雜劇、響馬賊,全都“不稼不穡”,如不流動何以謀生?
高進搖了搖頭,這些歷史學家,一廂情願的強調封建社會時是沒有人員和商品的流動的,,反證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不足。
媽的,人員和商品不流動,野豬皮早餓死了!還用我在這裡苦逼的養乞丐和流民!
高進憤憤的吐了口唾沫,呵斥著他臨時任命的幾個流民小隊長:“看好自己的人!記吃不記打的就讓他們滾蛋。”
第37節第37章 大事件
高進帶著李媽一行站在狼山半山,看那保長、鄉紳、還有衙門的師爺和小吏忙著測地。
李媽抖著手帕,抹了下汗水,道:“前後花了老孃100兩銀子,買了這麼一塊淤積地,到處都是水坑,地勢這麼低過兩年漲大水衝了怎麼辦。”
高進笑道:“雖然這是江北,但是熟地早已有主,是買不到這麼成片的。這塊地剛淤出來沒多久,要不衙役能以這麼便宜的價錢給我們。”
陳家三郎陳智接著道:“這塊地,是父親託族裡的三叔以族裡人口歸宗的名義通融來的,好就好在算是灘塗,今後不用繳稅的,仔細看這裡面倒可以整理出幾十畝差地。”
高進笑道:“狼山和劍山中間,靠狼山這塊地是我的,靠劍山、軍山那頭四百畝是你的,那邊那塊地勢更高點。”
陳智不好意思的說:“這個是族裡的意思,畢竟肥水不落外戶,我家裡不拿族裡通不過的。”
高進道:“無妨無妨,這邊地勢低,在這山南半腰補了我十畝宅基地,我倒可以修個大別墅住住。”
李媽看了無趣,對高進道:“不管了,反正今後你做主,老孃只管算銀子。二孃、三娘,跟我去上面寺院燒香去。”
李媽扭著屁股,帶著眾女轉身上山去了。王啟年看著高進莞爾一笑,帶著達春、吉仁泰屁顛顛槓著箱籠追了上去。
三郎陳智笑道:“城裡的物業,也都找好了。離碼頭近,打通了四家院子,我們三家住下,還有一家臨街的正好做店面。各家修個共用的走廊,方便聯絡。後院俱有兩進的小樓和花園,每家十來人常住是沒有問題。”
高進嘆道:“這可要了300兩銀子,讓你二哥用心督著,早日完工,這邊工程開工後可要用銀子了。”
三郎陳智道:“二哥正看著呢,大哥在這邊整修老宅,規整老宅附近置的肥田,都花了不少銀子。父親大人雖然在家整理筆記,但也常叮囑說城裡的醫館要早日開。”
高進笑道:“張郎中不幫著你二哥。”
三郎陳智笑道:“張郎中在城裡,一邊忙著用高少爺你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