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軍之初有所瞭解,但後來關於炸鏜的資訊便再也沒聽到,他還以為一直困擾炮兵的炸鏜問題已經解決了,卻想不到竟是用這種方法解決的。
李信有些無奈,又看向華萊士,“那你說,我們自己造的不能用,又上哪去弄這麼多大口徑火炮?”
“買!只要有白銀,我們就能買到!”緊接著華萊士又補充了一句:“從西班牙人手中購買,他們在東方的戰艦最多,只要肯出錢,他們就能賣!”
錢不是問題,問題是隻能從外人手中購買,這會大大限制自身武器技術的發展。說到底,從外部購買只能是權宜之計,他更希望找出明朝本土造炮易炸鏜的原因。
說到造炮的具體工藝,華萊士將炸鏜歸結於明朝練出的鐵質量不好。而對此,海森堡的發言權似乎要更多一些,“東方的鐵礦的確質量不好,但隻影響鑄造刀劍的品質。於火槍火炮的影響並不大,三衛軍出產的大炮容易炸鏜,說到根本原因,還是我們的工匠技術水平陳舊落後,經驗更是少的可憐。我與大將軍南征北戰,所見各地庫房中,無數的火槍火炮堆放在裡面生鏽爛成了一坨廢鐵。工匠們都不造炮,造槍,他們更願意鑄造刀劍。長久下去,有造炮造火槍經驗的工匠將會越來越少……”
李信更願意相信海森堡的分析,他也只能採信海森堡的結論,如果採信華萊士的結論,豈非要去印度歐洲萬里跋涉運鐵礦石過來?這樣的成本即便是在富有的國家也承受不了吧。而且,李信也沒聽說後世的中國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