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1部分

邁出了第一步。這一年,他二十五歲。

按照許多史料書籍的說法,下面將是努爾哈赤同志的光榮創業史,先起兵殺死尼堪外蘭,然後統一建州女真,打敗海西女真最強的葉赫部落,至萬曆四十六年(1618),統一女真。

最後是基本類同的幾句評價:非常光輝、非常勵志、非常艱苦等等。

本人同意以上評語,卻也要加上四個字:非常詭異。

據說努爾哈赤從小住在林子裡,自己打獵、採集蘑菇,到市集上換東西,生活艱苦,所以意志堅定,渴了喝泉水,餓了啃人參,所以身體強壯,天賦異稟,無師自通,所以極會打仗。

有以上幾大優惠條件,所以十三副鎧甲起兵,便不可收拾。

這絕不可能。

努爾哈赤起兵時,他的武器是弓箭,不是導彈,他帶著十三副鎧甲,不是十三件防彈衣,在當時眾多的女真部落中,他只不過是個小人物。

然而這個小人物,只用了三十多年,就統一了女真、建立了政權,佔據了原本重兵集結的遼東,並正式嚮明朝挑戰。

於是,我得出了一個結論:他得到了幫助。

而幫助他的這個人,就是李成梁。

我並不是陰謀論者,卻驚奇地發現,無數的清代史料書籍中,都詳細地描述了祖父覺昌安的慘死、李成梁的冷漠殘酷、努爾哈赤的無助,卻不約而同地忽略了這樣一個細節——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是李成梁的朋友、好朋友。

第870章

楊鎬的錯誤,並不是他幹了什麼,而是他什麼也沒幹。

其實從他接手的那天起,失敗就已註定。因為以當時明軍的實力,要打贏是不容易的,加上他老人家,那就變成不可能了。

可惜這位大爺對此毫無意識,還把軍隊分成了四部。

在這四支部隊中,他把最精銳的六萬餘人交給了杜松,由其擔任先鋒。其餘三部各兩萬人,圍攻努爾哈赤。

這個想法,在理論上是很合理的,但在實踐中,是很荒謬的。

按照楊鎬的想法,仗是這麼打的:努爾哈赤要呆在赫圖阿拉,不許隨便亂動,等到明朝四路大軍壓境,光榮會師,戰場上十二萬對六萬,(最好分配成兩個對一個),也不要騎馬,只能步戰,然後決一死戰,得勝回朝。

有這種腦子的人,只配去撞牆。

要知道,努爾哈赤先生的日常工作是游擊隊長,搶了就分,打了就跑,也從來不修碉堡炮樓,嚴防死守。

這就意味著,如果努爾哈赤集中兵力,杜松將不具備任何優勢,再加上杜將軍的腦筋向來缺根弦,和努爾哈赤這種老狐狸演對手戲,必敗無疑……

而當努爾哈赤聽到明軍四路進軍的訊息後,只說了一句話:

“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我彷彿看見,一出悲劇正上演,劇中沒有喜悅。

二月二十八日,明軍先鋒杜松抵達撫順近郊。

為了搶頭功,他命令士兵日夜不停行軍,但由於路上遭遇女真部隊阻擊,輜重落後,三月一日,他終於停下了腳步,就地紮營。

他紮營的地點,叫做薩爾滸。

死戰

此時的杜松,已經有點明白了,自他出徵以來,大仗沒有,小仗沒完,今天放火明天偷襲,後勤也被切斷,只能紮營固守。

多年的戰爭經驗告訴他,敵人就在眼前,隨時可能發動進攻,情況非常不利,部下建議,應撤離此地。

但他並未撤退,卻將手下六萬人分為兩部,分別駐守于吉林崖和薩爾滸。

杜松並未輕敵,事實上,他早已判定,隱藏在自己附近的,是女真軍隊的主力,且人數至少在兩萬以上。

以自己目前的兵力,攻擊是不可能的,但防守還是不成問題的,所以沒有撤退的必要。

應該說,他的判斷是準確的,只有一點不同——埋伏在這裡的,並不是女真部隊的主力,而是全部。

第880章

他幼年的事蹟並不多,也沒有什麼砸水缸之類的壯舉,但從小就為人光明磊落,還很講乾淨,乾淨到當縣令的時候,廉政考核全國第一。此外,這位仁兄也是個不怕事的人,比如萬曆四十八年(1620),萬曆生病,半個月不吃飯,楊漣聽說了,也不跟上級打招呼,就跑去找首輔方從哲:

“皇上生病了,你應該去問安。”

方首輔膽子小,脾氣也好,面對這位小人物,絲毫不敢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