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浩博突然想到了一個人,“你說會不會是楊紫瓊?”
馬天華沒有開口,樊雲卻搖搖頭,搶先說道:“我覺得不大可能,楊紫瓊在海外的名聲確實很大,但成龍、李連杰都是在好萊塢拿一線影星片酬的巨星,她和這兩位相比,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這個Felix林一直都讓人有些看不透,真不知他這次會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馬天華看了看手錶,入場的時間已經差不多了,“我們也不用猜了,答案馬上就可以揭曉了”
————
電影院裡漆黑一片,雖然有銀幕的反光,但斑駁的光影只能讓人分辨出周圍人模糊的面部輪廓。雖然看不到周圍人的表情,但樊雲從身邊兩位同事的臉上,猜測出此時電影院裡大部分人的表情狀態。
李浩博從一開始就很興奮,因為影片放映到現在,劇情一直都很緊湊,現實與夢境的交替剪輯非但不顯得凌亂,而且還給人一種非常新穎的視覺呈現。那場萬眾矚目、之前被各大媒體幻想得天花亂墜的“巨星對決”確實沒有讓觀眾們失望。成龍用的就是地地道道的醉拳,動作揮舞間見依稀可見當年《醉拳》系列中的酣暢淋漓。
不得不說,片中的成龍確實是老了,沒有了年輕時候的靈活,但片中連招式的完整性還是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那些許多高難度的腰馬動作並沒有因為照顧成龍的體能消耗而取消,無怪乎成龍自己都說,《功夫之王》是他近年來拍得最辛苦的一部。
成龍“叫苦”,李連杰也沒少“遭罪”。他在武俠電影中的招式一向是以瀟灑舒展著稱。但是這幾年他在好萊塢拍的幾部電影,完全看不到這種風格的體現,觀眾看到的只是他在電影裡一味鬥狠式的猛攻,除了打與被打,就沒有任何讓人驚豔的妙招。
在這部影片中,大家熟悉的那個李連杰又重新回到了銀幕上,這段功夫對決中,袁和平充分的將李連杰的個人風格融入了他的動作中,然後樊雲他們幾個看到就是李連杰在空中騰挪閃身,落地矯健如龍的瀟灑姿態,尤其是那一通形意拳,鮮明的將各種動物的姿態融入其中,讓樊雲周圍的那些老外們看得嘖嘖稱奇。
如果說李浩博的興奮代表了影院中大部分人的觀影狀態,那麼還有一小部分觀影者和馬天華一樣,正擰著眉頭,邊看邊在思考著一些東西。這群人要麼是專業的影評人,要麼就是一些大報的資深記者。
在這部影片中,有趣的模仿和致敬隨處可見,乍一看上去像是肆無忌憚的東拼西湊,但往往在細節處,能夠讓功夫迷們找到往日的印記。只有精彩的細節,才能反映創作的巧思,也才能對得起觀眾的期望。
《功夫之王》在這方面就上注意得很好,成龍與傑森第一次深入交流,就是在一個酒肆。不論佈景還是服裝,處處都體現出唐風。再聯想到此片的重要角色李連杰、成龍、劉亦菲的身份,分別是和尚、落魄秀才、歌女,恰恰是中國古代傳奇中最常見、最有故事的人。很符號化,也很有蘊意,讓人擊節稱讚。無論是玉帝督軍華美的長袍,還是走狗士兵手中的刀劍,都體現出好萊塢一流製作應有的實力。
這部影片在細節上反映出來的東西,給馬天華這位曾經見證過香港功夫電影興衰成敗的媒體記者心中的感覺是驚歎多過了驚喜。無論是在功夫還是中國元素上,這部影片都給人一種很地道的感覺,甚至完全不像是一部外國導演的作品,要不是李連杰在沙漠裡那個“撒尿成雨”的冷幽默帶有很明顯的好萊塢風格,馬天華真該會以為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香港功夫電影。
對於“中國功夫”而言,國際上除了李小龍,沒有比李連杰和成龍更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了,但如何將這兩個符號放到一部電影中,頗費思量。角色的正邪、故事的時代、對於“中國功夫”的代表性、交手的時機、場合、招數等等,都得考慮清楚。顯然這部影片的導演對香港功夫電影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不然拍不出這樣的感覺。
儘管《功夫之王》彙集了華語影壇的兩大功夫巨星,但馬天華最初並不看好這部影片,因為投資者是好萊塢的片商,說白了這部影片就是作為一部面向海外的“功夫愛好者”們拍的娛樂片。
這些自稱中國功夫電影愛好者的粉絲,基本不區分武俠與功夫,也不區分飛簷走壁與拳拳到肉,“佛山無影腳”與“如來神掌”對他們來說是一樣神奇…他們對中國帶“打”的電影是如此的喜愛、而這種喜愛又是如此表面,以至於只要將有關中國“打”片的各種元素放在一起,他們就可以大聲叫好。
這次放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