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要說人口眾多,生活富足,非齊郡莫屬。那王博在齊郡可謂是做的風生水起的,工農學商無一不興盛,特別是海貿這塊佔據了外貿交易的近7成。就近遷齊郡百姓過去最好不過。”外事民族部駐紮涿郡副相王懿說道。
“陛下,不知欲遷多少我漢民百姓入鮮州半島?”李密關切的問道。
“最少要遷3百萬人口過去,或可再多些。”
“陛下,不如令王博遷3百萬屬民過去,在令我朝各州府各遷30萬人同去,這樣便能解決鮮州人少之短。”軍情處負責齊郡、冀州的副相李太智諫言道。
“呵呵!好!就這麼辦。為鼓勵我朝各州百姓遷居半島,玄遂先生可制定各項優惠政策。給汝三個月時間,拿出一套利民優惠條款來給朕看。半年為限,組織大規模遷民。”
“是,微臣遵令。”
“另外,原涿郡守備軍薛萬徹部10萬將士駐守平壤城(原高句麗國都長安,現已改名為平壤),15軍楚能部和魯明月水師一部駐守南部海港金海京(即後世的釜山),以防海峽對面的倭國人入侵。其餘現在鮮州各軍全部回到各自出發地鎮守。”
由此,治理鮮州的基調便定了下來,這為鮮州半島徹底融入中國奠定了基礎。
“陛下,淵蓋太作父子又來了,這已經是他二人第三次請見陛下了。”梁師泰走到楊二身邊小聲說著。
“哦?又來了,這麼急?不是讓他父子在館驛等候麼?”
對於怎麼安置淵蓋太作父子,楊二始終沒想到好的辦法,因此,並不急於見這二人。
只等鮮州被接管的差不多時再說如何安置這兩人的事情,不想今日這父子倆又來行宮請見。
“陛下,淵蓋太作父子在原高句麗國朝廷口碑甚好,想必其是為國內百姓向陛下請命來的,畢竟今年春夏高句麗國遭受了百年難遇的水澇災害,其國中百姓生存艱難。陛下不妨見他一見。”王懿提議著。
“師泰,讓他父子進殿來吧!”楊二略作思索後還是接受了王懿的建議。
“是,陛下。”梁師泰答應一聲後出去了。
片刻之後,淵蓋太作父子便出現在楊二和眾人面前。眾人看去,直覺前面老者淵蓋太作氣色尚好,只是略顯蒼老了些,貌似一普通和藹老人。而淵蓋蘇文半尺長鬚飄灑,身板挺直,仍舊是一副不卑不亢,氣度不凡的樣子跟隨其後。
見禮畢,淵蓋太作說道:“陛下,老夫已到此十餘日了,每每見此地百姓生活無虞,市井繁榮便想起我高句麗~不,是鮮州百姓生活艱難,朝不保夕。還望陛下儘快向鮮州百姓輸送糧食,以免爆發人間慘劇。”淵蓋太作說著便要下跪,淵蓋蘇文趕忙上前扶住。
見此情景,楊二也不禁動容,起身來到淵蓋太作身前親自將他扶住。
“老人家請起,請先坐下說話。”
見淵蓋太作父子都落座之後,楊二回到主位,繼續安撫道:“老人家為黎民蒼生,寧願捨棄王位,愛民惜民之心躍然紙上,足令朕欽佩。老人家無需擔心,朕已吩咐進駐鮮州之各部將軍糧分發給缺糧百姓,憑此也能讓缺糧百姓應付一陣了。輸鮮糧食也在路途之上,不日也將運抵鮮州平壤城,並分發之鮮州全境,老人家儘可放心。現如今鮮州百姓亦是我大隋百姓,朕絕不會放任其餓死不管的。”
“多謝陛下!多謝陛下體恤鮮州百姓了!”淵蓋太作連連拱手謝著。
“方才朕已經和在座諸卿商議完鮮州重建一事,為便於朕的駐鮮州大臣從容管理鮮州,朕出臺了一些去高句麗化的政策,以便國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統。當先就要從這姓氏上入手,原高句麗百姓和官員的姓氏將使用漢姓。鑑於汝淵蓋太作一族與朕朝統一半島有功,朕便賜予淵蓋一族漢姓“楊”,老人家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殿內眾臣一片譁然,人人皆驚。
能得當今皇帝賜皇家姓氏乃是舉族之幸事,殿內所有有功之臣都未能得到這一殊榮,豈能不驚歎連連?
“多謝陛下賜姓!此乃我淵蓋家族之幸啊!從今日起,老夫便是楊太作,吾兒便是楊蘇文了。蘇文還不謝陛下賜姓?”
“多謝陛下賜我楊姓。”淵蓋蘇文起身拱手拜道,從此這世間便再無淵蓋蘇文,而只有楊蘇文了。
此時,殿內眾臣紛紛拱手向楊太作父子祝賀著,看得出眾臣眼中滿滿的都是羨慕。
“楊太作,鑑於汝對鮮州和平歸順我朝起到莫大作用,朕冊封汝為鮮國公,世襲罔替,闔族遷居京城鮮國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