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船本身就是採用釘榫結合技術打造,整個船身是以榫頭和鐵釘並用聯結的,船內艙板枕木均與左右船舷榫接,船舷則由四根大木料釘成排釘合而成。
船的木板間都以桐油、石灰填縫。正是這種牢固的結合技術,讓木蘭舟具有極強的抗風流衝擊和抗沉能力。
而據說在同一時代的中東和歐洲,那邊的造船業,連線船板卻還仍使用原始的皮條繩索綁紮的辦法。
李逍給這船做了幾樣改動,一是水密隔艙,把艙底分成多艙,使其擁有更好的防沉能力。如果船隻擱淺或碰撞使某艙受損進水,並不會涉及到鄰艙,最大程度保證船隻安全。
另一方面,船隻的船底、船舷、甲板由多從的艙壁支撐,也能讓全船具有更高的整體剛性,大大加強了船舶的橫向強度和抗風浪、抗沉能力,這些都讓船隻具有更強的遠洋航行能力。
除了增設了水密艙,李逍還改進了風帆,雖然在兩漢時期,漢人就能夠利用季風出海遠洋航行,但太過依賴季風。晉代時的高僧法顯訪問天竺,從海路迴歸,到了爪哇就不得不等季風達五個月之久。
而李逍對帆船加以改進,配合船舵,能讓船做到風來八面,唯頭不可行。除了當頭的風向外,船可以向其它七個方向前進,而這種技術,西方可是直到十六世紀以後才掌握的。
水密艙和新式帆,這就是李逍讓趙持滿對新船做的改造。
趙持滿一直跑到洪州,找到了一家大型造船廠,買下了三條已經造好的木蘭舟,然後再對船進行改造。
“我找了三家船廠,對我們的船進行改造,保證三郎的改進別人無法偷學。”趙持滿做事很細心,他在李逍對他講解過這些改造的作用後,他買船後就留了一手,沒有在原廠完成改造,而是找了三家船廠進行逐步改造,最大度的防止別人偷學到這個技術。
李逍笑笑。
想偷學可沒這麼容易的,不過他也沒打算一直保留這個技術,這樣先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肯定要交給朝廷啊。朝廷的水師若有了這種技術,那自然會更加厲害。
不過,什麼時候把技術拿出來得看時機,總得換點好處不是,總不能無償拿出來。
再說,新技術總得經過檢驗的,正好先改造幾條木蘭船,用過後到時再交給朝廷也更有說服力。
“多謝二哥了,船現在哪裡呢?”
“在洪州,完成改造估計還得一個月時間。”趙持滿拿出一個賬本,“這是買船以及改造船的花費,另外還花費了一些招募水手船員以及一些船上的工匠,還按你的吩咐採購了一批出海後的糧食等。”
李逍翻開看了幾眼,便合上了。
海船不比江船漕船,是最要技術的船,這時代造條船成本不低,哪怕隋唐時期造船廠很多,天下能造船的州有幾十個之多,甚至連京西的岐州這樣的內陸地方都有大型造船廠。
但能載五六百人的木蘭舟可不小,那是頂級的大海船。
按照換算,這種船相當於宋朝的五千料船,載重大約為二百七十五噸。
而內河裡的江船,甚至有能運米萬石者,這種船載重能達到六百多噸。
三條木蘭舟,都是新船,還加價才買下來,每條船達到了三千貫之多,三條船就花了九千貫,加上改造的費用,以及招募船員,購買裝備、糧食等花費,李逍交給趙持滿的一萬貫,已經花的沒剩下幾貫了。
“這點錢花的值,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等船一好,二哥就駕船東渡前往徒山島!”
李逍說的風輕雲淡,其實心裡也是肉疼的,這一萬貫錢可不是他的,而是借程咬金的,要還的,而且還得算利息。程老魔雖借錢給他,但一碼歸一碼,利息是少不了的。好在這船大,一船能載六七百人,李逍現在只要一條船就好了,剩下的兩條李逍可以按約定轉賣給程家和薛家兩家。
他一條船花費三千多貫,賣他們兩家一條五千貫應當差不多吧,這船可是改進過的木蘭船,比普通木蘭船那是先進的多。朝廷的水師,都只能從登州出發,沿廟島群島先到遼東,然後一直沿海岸南下遼東下高句麗、百濟。
登州到百濟,直線其實只要兩三天就能到,可朝廷的船卻沒這技術,除非是在合適的季風季節,一年也就兩三個月可以乘風直接向東航行。
從百濟回來也一樣,一年也只有幾個月時間,才能等到季風直航回來。
而往來兩邊,得等兩個季風,一等就是半年。順風去,沒有順風回,除非繞岸航行,否則就只能等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