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券為憑,到時就可以拿這個來找我們要回本息了。”
“哦,這樣啊。”李逍解釋的很簡單明瞭,老王倒是聽懂了。
“借錢嘛,你想找我借錢?”老王望著李逍。
“對啊,誰要你是大財主嘛,不找你借錢找誰借呢,正好你今又剛好在這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嘛,你也就慷慨解點囊,支援一點好了。你放心,我們這錢不白借你的,白紙黑字寫好契約,而且利息也不會少給,怎麼樣?”
李治捏著下巴,“那為何不叫借條,為何要叫債券呢?”
“這當然還是有區別的。”李逍解釋。
借條嘛,通常就是向某人借款的憑證,上面會寫明借貸人和放貸人。但債券不同之處在於,李逍可沒打算在債券上寫明是向誰借錢,而是隻寫明借款數額以及利息和到期時間。
“為何要這樣呢?”
“流通,讓債券流通起來。”
“流通?何意?”李治更不解了。
“這麼跟你吧,你借給我一百貫錢,我給你一百貫債券,這債券比如每張面額一貫,那麼我給你一百張債券,上面有約好的利息和償還時間。你拿著這些債券,可以留在手裡,等到期了來找我們要還本息,也可以轉讓給別人,到時不管誰拿著這債券,我們都承認他是我們的債主,都可以來找我們要債。”
“有點複雜,但還是明白了,不過為何要這樣呢?”
“流通啊,讓這債券流通起來。”
流通,這在後世是相當重要的一樣屬性,比如現金流。
如果是普通欠條,那一般是不能轉讓給別人的,但如果是債券,就有流通性,流通代表的是什麼呢?是盤活的資產。
一張債券,上面有標準的面額,有標明承諾的利率以及償還時間,那麼從某方面來,他是可以當成現金來用的。
畢竟,只要藍溪鄉有能力償還的話,那麼這跟現金也沒什麼差別。
當然,問題是,藍溪鄉既然要借錢,他們又如何能保證到時有能力償還本金和利息呢。
這,自然就是信用問題了。
李治是皇帝,雖然開始有點疑惑,但他很快腦子一閃,覺得自己發現了一個了不得的大事。
藍溪鄉現在還不一定有這個信用,但如果是朝廷來發行這種債券呢?
“怎麼的,老王,你王家家大業大,一點忙也不願意幫?”李逍瞪著發怔的李治。
“要多少?”
“十貫不嫌少,百貫不嫌多,你願捐多少都行。”
李治微微一笑,“你們打算發多少債券呢?”
“我們藍溪鄉一千三百餘戶人家,近萬人口。今年夏糧肯定歉收,估計也就四成左右收成,就算朝廷減免田租,可這租調還得交,若是還要折庸更不少。要等到秋糧下來,肯定還有些差額的,就算我們鄉里齊心協力,把糧食都拿出來,也還是不足的,我估計起碼還得差一到兩月的糧食。”
一個成年男丁,一年需要口糧六石左右,婦女孩童哪怕減半,一年也得三四石。
近萬人口一到兩月的口糧,哪怕少算點,最起碼也需要五六千石糧食的。如今的糧價節節上漲,鬥米近五十文,就算是粟米,也得一斗三十文了。
買五千石粟,以現在的價格,也得一千五百貫錢。
“總得一千五百貫左右吧。”
“利率呢?多久償還?”李治很有興趣的問。
利息啊,李逍捏著下巴有些猶豫不定。
這年頭的利息是很高的,沒有什麼正經的金融機構,民間借貸多,利率也高。甚至朝廷都放高利貸,隋唐以來,常年戰亂,有時只有京官有俸祿,地方官甚至沒有俸祿。
那官員們靠什麼養活自己呢?
靠田,職田、永業田,還有公廨田,大家靠田租收入。甚至就算是衙門的辦公費用,也是靠公廨田。後來,情況稍好些,朝廷特別給各地衙門拔一筆本錢,這筆錢就讓各衙門自己去放貸,利息就用來做衙門的辦公開支。
這錢,也就叫公廨錢,衙門把公廨錢交給專門的人去放貸收息,一般都是當地有錢有勢的人家子弟,這些人也被稱為捉錢令吏。
這公廨錢的利息是多少呢?
官府給捉錢令吏每人以五萬本錢放貸,每月收取息錢四千文。五萬本錢,一年利息四萬八千錢,年息約達本金百分之百了。
這還是官府放的貸,年息都達到近百分之百,而民間的借貸利息只高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