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少量的甲烷、水和氨。類地行星金星和火星都具有以二氧化碳佔優勢的酸性大氣圈,氧、氮含量很少,水分也非常少。地球與太陽系其它行星的大氣圈組成的差異,看來主要是由於地球上有大量生物長期的生命活動所造成的結果。生物活動能動地影響並調節環境,使環境維持在適合生物生存的狀態下。地球大氣圈的酸度、化學組成、氧化還原狀況和溫度穩定性等情況,都和其它行星顯著不同。這些特殊情況和生物活動都有很密切的關係。由此看來,原始的大氣不但提供生物的化學進化所需要的物質原料和化學反應條件,還為生物的演化提供了條件;而生物本身又積極參與維持和調節大氣圈的各種物質的化學狀態,使其適合自己的生存。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液態水的出現是生命化學演化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金星、火星和地球同屬類地行星,但金星和火星上缺乏液態水,很可能是那裡生命不能存在的主要原因。所有以碳為基礎的生命物質都與水有關;具有高度反應活性的有機分子雖然也可能在氣相中生成,它們卻在水溶液中發生化學反應。有證據表明,早期的金星上曾出現過海洋,其存在時間可能長達1000 M a年之久,應當足以容許生命的化學進化過程發生。但是後來,由於金星的遊離大氣中高含量的二氧化碳,造成了強烈的“溫室效應”,使水不能繼續以液態形式存在。火星上也有曾經存在過海洋的報道。
第三節 地球的地質年代
第三節 地球的地質年代
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階;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組、段)。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地質年代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或同位素年齡)兩種。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的相對新老關係和它們的時代順序。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7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裡,大都儲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準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絕對年齡是根據測出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億年。下頁包括生物進化地質年代表
大家知道按地層的年齡將地球的年齡劃分成一些單位,這樣可便於我們進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們習慣於以生物的情況來劃分,這樣就把整個46億年劃成兩個大的單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而將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後的時代稱做是顯生宙。隱生宙的上限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卻不是一個絕對準確的數字,一般說來可推至6億年前,也有推至億年前的。從6億或億年以後到現在就被稱做是顯生宙。
絕對地質年代指透過對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測定,根據其衰變規律而計算出該岩石的年齡。
絕對地質年代是以絕對的天文單位“年”來表達地質時間的方法,絕對地質年代學可以用來確定地質事件發生、延續和結束的時間。
在人類找到合適的定年方法之前,對地球的年齡和地質事件發生的時間更多含有估計的成分。諸如採用季節-氣候法、沉積法、古生物法、海水含鹽度法等,利用這些方法不同的學者會得到的不同的結果,和地球的實際年齡也有很大差別。目前較常見也較準確的測年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法。其中主要有U-Pb法、鉀-氬法、氬-氬法、Rb-Sr法、 Sm-Nd法、碳法、裂變徑跡法等,根據所測定地質體的情況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不同半衰期選用合適的方法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結果。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獲得的地球上最大的岩石年齡為45億年,月岩年齡46…47億年,隕石年齡在46…47億年之間。因此,地球的年齡應在46億年以上。
宙下被劃分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