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王朝的伊祁放勳和姚重華,孔丘開始刻意的美化他們,這是一個大契機,他為中華人提出一個美麗的回顧——而不是美麗的前瞻。從此儒家學派即以效法伊祁放勳和姚重華,為君主或人民的奮鬥目標。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孔丘肯定“仁”是唯一的動力,“仁”的內容是“愛人”,即一種真摯的純潔感情,“忠”和“恕”就是完成“仁”的手段,這手段優先的表現在孝順父母的行為上。所以“孝”是一切行為的最低起步。
孔丘的政治生涯是失敗的,但他的教育精神則絕對的可貴而且成功。他是一位偉大的教師,被儒家學派尊崇為“萬世師表”,他那些精闢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言論,留傳下來,成為中國最珍貴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四 道家·墨家·法家
在孔丘的同時或稍前稍後,另有三位偉大的思想家興起。並從他們身上,產生另外三個偉大學派:
一 李耳 道家學派
二 墨翟 墨家學派
三 李俚 法家學派
李耳,楚國苦縣(河南鹿邑)人。他所生的時代,沒有定論,有人說他是本世紀(前五)人,有人說他是上世紀(前六)人,有人說他是下世紀(前四)人,甚至有人說根本沒有這個人。李耳在只剩下彈丸之地的周王國首都洛陽,擔任圖書館管理員(守藏室史)。孔丘曾到洛陽向他探詢過關於《周禮》的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