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之前拿下馬恩河戰役那樣一路高歌猛進。相反,英法聯軍反而成功阻擋住德軍的步伐,在軍事實力上漸漸初露幾分優勢。
只不過對於外界那些不懂軍事的星斗小民們而言,他們看到的僅僅只是德國攻佔巴黎首都,幾乎吞下了三分之一的法國領土,因此才會認為是同盟國佔據絕對上風。
民間的意識最終會影響政治觀點,所以在政治角度上來看,同盟國確實風頭正盛。
然而,隨著亞洲戰場幾經波折的局勢最終一錘定音,整個歐洲政治層面再次遭到撼動。
而這種撼動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又體現在軍事上,在巴黎和凡爾登兩線上的英法聯軍士氣受到嚴重的挫傷,協約國陣營之一的日本國居然被中國打敗了,並且中國現在正在向南亞蔓延,法屬殖民地早已經被毀,用不了多久就會輪到印度和海峽殖民地。
面對這樣的大局影響,哪怕是最基層計程車兵都會生出危機感。
相比之下,同盟國計程車氣卻有整體上的提升,無論是奧斯曼土耳其還是奧匈帝國,儘管這兩個國家參戰的規模還不足德國的十分之一,而且之前的處境一直不太理想。但經過這次中國大獲全勝的刺激之後,兩個國家都得到了不少的鼓舞。
在這種濃厚同盟國佔優的氣氛薰陶之下,一直按兵不動的義大利終於做出了反應。
自歐洲大戰開戰以來,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陣營,可從始至終都沒有參與任何軍事行動,相反一直在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陣營之間搖擺不定。如今的義大利在歐洲的國家地位是最弱小的一位,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在歐洲列強眼裡,義大利的國家實力還不如塞爾維亞和土耳其,而且以大部分國土臨海的地理區域,隨時都能遭到英國海軍侵襲,義大利是不可能經受住如此漫長的消耗。
所以對於義大利而言,他們首先要確定的就是不與英國為敵。
除此之外,義大利同樣是需要快速發展,透過古老但有有效的殖民方式來擴大國家實力,但因為本身國力不濟,這種殖民擴張的方式只能藉助其他列強大國來得以實現。
這次歐洲大戰,雖然危機重重,可卻同樣有很多機遇。正是義大利這種貧弱國家一賭國運最好的時候。
開戰之前,因為德國先一步向義大利開出一系列條件,並且允諾提供一筆戰爭經費,故而先行宣佈加入同盟國陣營。可與此同時,義大利並沒有忘記暗中跟英法兩國保持聯絡,向英法兩國討價還價。正因為如此這種投機行為,才讓義大利從開戰到今天都沒有遭到戰爭影響,相反還得到英法兩國積極的回應。
一年之前,德國開始與中國建立秘密合作。這是因為歐洲大戰爆發一年之久,在此期間義大利竟然不發一兵一卒,這讓德國感到非常失望。
威廉二世不僅漸漸開始忽視義大利,甚至還將原本打算資助義大利的戰爭經費轉而資助到中國。這件事給義大利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再加上義大利與奧匈帝國存在長期已久的利益矛盾,當時義大利幾乎已經決定向協約國倒戈。
只可惜就在義大利政府不斷催促英法兩國儘快落實優惠條件時,因為中日戰爭的爆發,英國不得不轉而加大對日本的資助,以圖幫助日本在最短時間裡打垮中國,然後派遣艦隊到地中海來參加歐洲大戰。而這最終導致要暫緩與義大利的談判,只希望能暫時讓義大利保持現狀,既不偏向同盟國也不偏向協約國。
義大利一下子被英國和德國兩邊漠視,舉國上下顯然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
無奈之下,義大利政府只能選擇繼續保持僵持局面,一邊甘願在同盟國陣營裡佔一席之地,一邊又不發兵參戰,就這樣繼續觀望。
當中國元首吳紹霆在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釋出震驚國際的“卅日通電”,宣佈中國加入同盟國陣營,並以同盟國陣營身份向日本宣戰之後,這對義大利造成了第二次衝擊。
之所以說“卅日通電”能夠震驚國際,是因為在歐洲戰場陷入膠著戰局之際,一個原本中立的國家選擇站在同盟國一邊,必然在氣勢和局勢上極大的推動了同盟國一把。國際間的輿論一下子猜測紛紛,同盟國陣營士氣也因此得到提升。
義大利原本認為德國無法贏的這場戰爭,可中國的加入以及軍事評論員對朝鮮戰爭的分析,一下子讓義大利之前的預判動搖了起來。自從開始,義大利漸漸減少與英法兩國的溝通聯絡,轉而再次向德國要求援助和一系列許諾。
恰逢那段時間裡,德國利用空軍嚴重破壞英法聯軍的後勤,進而在馬恩河取得戰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