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御史,的就是這些?”
聽得謝宏語氣中有些不耐煩的意味,張鼐不敢再賣弄口才,略略上前一步,壓低聲音道:“下官固然不敢用空口白話糊弄大人,此來實則有機密事要對大人講,其實……”
眼前這一幕有些熟悉,看來所謂士大夫的風骨,也不是那麼靠得住的,謝宏在心裡鄙夷了一句,然後也是側耳傾聽,聽了幾句,他的神情也是凝重了起來。
這一次事情的嚴重性雖然不如嚴嵩那次,可確實也有些棘手,看來自己就是個勞碌命,跟安享太平什麼的完全搭不上邊''
' '
第361章 危急現,亂四起
謝宏早就知道文臣們對不合的皇帝有不合的手段,並且多半都很靈驗,可即便他有先見之明,又得了張翼的提醒,認真正面對著這些情況的時候,他還是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覺。'文字版更新最快到'
皇上您要獨攬朝政?謝宏你要權傾朝野?沒問題!
在劉大夏死後,以李東陽為首的朝臣們姿態大變,由原本的強勢力諫之錚臣,迅速釀成了唯唯諾諾的庸人,除廷推的時候,舉薦了王藜入閣,其他意見則是一條也無,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聽憑聖裁。
消極怠工算不得什麼大不了的,若是有需要,謝宏和正德是有魄力將朝堂上輪換個遍的,可是朝臣的消極怠工不是零丁行為,是有配合的,和他們連結默契的,就是各地的處所官員。
湖廣飢!
鳳陽飢!
陝西大旱!
河南水災,黃河決堤!
短短一個月間,告急求賑的奏疏鋪天蓋地的湧向了京城,很快就淹沒了司禮監,以谷大用為首的一干太監忙得頭暈目眩,幾乎連吃飯都顧不上了。
固然,也不單是他們,內閣的一舊二新,三位大學士也是忙得團團轉,都是旬月沒有出宮,一直呆在文淵閣批閱奏疏。
至少從概況上來看,李東陽以及新任大學士王藜並都算是盡責,而焦芳更是竭盡心思,力求報效,可是,情況卻沒有半點好轉。
想耍解決這些告急的奏疏,最直接的體例就是派錢糧賑濟,可謝宏又不傻,現在是明朝正德年間,又不是傳說中的世界末日,哪可能全天下都遭災啊?裡面肯定有相昔時夜的水分。
並且就算是朝廷撥了錢糧下去,到底能不能包管到位,那也是個問題,透過午夜系統的深挖,謝宏很清楚這裡面的貓膩,除少數人之外,大明朝堂上的官員,就沒有哪個是清正廉濤的,挑唆的錢糧大半都得落入他們的口袋。
沒法直接解決,可完全不睬會卻也不是體例,華夏大地幅員遼闊,致使各地情況總是有些異同,就算在科技生產力遠過如今的後世,每年各地也幾多會有些災害。因此,那些告急文書雖然多半都是誇大其詞,可難保就那麼些真的。
就算不考慮蒼生的疾苦,這些災荒也不克不及不睬會,因為那很可能釀成民亂,正如明朝末年的大亂一樣,說到底,就是政府的不作為,甚至對災區蒼生的壓榨,才致使了流民無法生存,進而揭竿而起,傾覆了大明朝。
比較傳統的體例就是派欽差下去,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賑濟水平,並且全程監控賑災過程,減少意外的漂沒損耗。
不過,若是派普通官員下去,定然是與事無補:自己人的話,若是在幾年以後,謝宏手上卻是可能會有充沛並可靠的人選,可現在麼,一兩處還好,可面對處處告急的情形,他也不成能有那麼多人派出去。
再說士大夫們乃是蓄勢而來,那些處所官想必也都是嚴陣以待,想要mng蔽政務經驗淺薄的新丁,想必也是不難。而mng蔽不了的,他們會不會暗下黑手,那也是很難講的,這條路也是行欠亨。
劉瑾卻是出了個主意,那就是責成六部解決問題,若是對方處事不力,正好趁機收拾失落剩下的幾個尚書,將六部掌握下來。
可還沒等謝宏考慮清楚,吏部馬文升,戶部韓文,都是不謀而合的上表求乞骸骨,讓劉瑾的計策落了空。
儘管提拔嚴嵩到吏部做了shì郎,用曹元任尚書控制了兵部,用劉宇任尚書掌控了戶部,可這也是無濟於事,乍升高位,他們想要完全控制衙門都困難,遑論各地的處所官員?
那些處所官都是與各地士紳連成了一體,別說六部衙門的傘令,就算是皇帝的聖旨,他們依然可以不加以理會。
奏報這種事很容易解釋,大災自不消說:而小災報成大災,可以說自己心憂黎民疾苦,因而言辭懇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