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情。這種評價只會使你更加痛苦和麻痺。
無所作為代表了人性中的一個極大的矛盾。有些人順理成章地充滿熱情地投入生活,而另外一些人則總是在每一個轉折之時躊躇不前,打擊自己,就好像他們捲入了一個對抗自己的密謀之中。你想過這是為什麼嗎?
如果一個人歷經數月的時間把自己孤立起來,切斷了一切正常的活動和人際關係,那他肯定會陷入抑鬱狀態。即便是一隻小猴子,如果把它鎖進小籠,與同伴隔開,它也會變得遲滯、孤僻。為什麼你還願意用同樣的方式懲罰自己?你想受到傷害嗎?運用認知方法,你可以清楚地知道你為什麼這樣給自己設定障礙。
根據我的經驗,在我所知道的大部分抑鬱病人中,只要病人自己有心改變自己的狀況,他們的進步都非常之快。只要你懷著自救的心理去行事,有時根本不在乎你具體做的到底是什麼。我知道有兩個本來已經“無藥可救”的例子,他們的自救方法異常簡單,就是在一張紙上做標記。有一個病人是一位藝術家,好多年來他一直認為自己甚至連一條直線也畫不了,所以他就連試著去畫一畫都沒有。治療醫師建議他真的動手畫一條直線試一試自己的看法到底對不對,一試就發現,他畫得非常直,於是他又開始畫畫了,病症也很快消失了!不過許多病人會堅持某種說法,頑固地拒絕做實際事情來幫助自己。一旦這一關鍵的動機問題被解決,典型的抑鬱症狀就會開始消失。你也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們大部分的研究針對的是意志癱瘓的原因了。運用這種知識,我們已經設計出一些特殊的方法來幫助你對付你的遲疑不決。
這裡我將描述一下我最近所治療的兩個疑難病人。你或許認為他們的什麼也做不了的想法過於極端,並且錯誤地認為他們肯定是“瘋了”,因為你和他們的同感很少。事實上,我相信他們和你一樣,問題出在態度上,所以不要輕易否定他們。
病人A,一位28歲的婦女,實踐做各種活動對情緒有什麼影響。事實證明,在她做各種活動時,情緒有了明顯的改善。讓她情緒有所提高的活動包括清掃房間、打乒乓球、工作、彈吉它、買菜做飯等等。只有一件事讓她感覺有些不好,這個活動幾乎總是讓她感到非常痛苦。你能猜猜這是一項什麼樣的活動嗎?什麼也不做:整天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腦子裡充滿各種消極的想法。猜猜週末她做什麼?對了!週六早上,她蜷縮在床上,陷入自己的心靈之獄中。你認為她真的想承受這樣的痛苦嗎?
病人B,一名外科大夫,在整個治療期間,他的想法清楚明白。她說她明白改善速度取決於她在治療期間的工作意願,而且堅持說在這個世界上,她最希望的事情就是情況好轉,但是她的願望卻被長達16年的抑鬱所擊碎。她強調說一開始治療她就變得幸福,不過我不要求她哪怕動一根指頭來幫助她自己。她說如果我要強制她哪怕花上五分鐘時間來做自助活動,她就會殺死自己。她還詳細描述了在她住院治療期間精心設計的可怕的、要命的自毀方法,很顯然,她已經病入膏肓了。為什麼她這麼決絕地不願意幫助自己?
我知道你的拖延狀態很有可能沒有那麼嚴重,而且只牽涉一些像付費、找牙醫這樣的小事情,或者是在完成相對直接的與工作相關的報告時遇到麻煩。但是問題的複雜性是一樣的——為什麼我們經常以不利於我們自己利益的方式行事?
拖延和自挫行為似乎是可笑的、讓人沮喪的、令人困惑的、惱人的、可憐的,這要看你怎麼看。我發現它有一個很人性化的特點,它非常廣泛,我們每天都會撞上它。作家、哲學家,以及歷史上所有人類都一直在想法兒為人類的自挫行為尋找一種解釋,著名的理論有:
1。 你是懶惰的。這是你的“本性”。
2。 你希望傷害自己,承受痛苦。你要麼是喜歡感受抑鬱,要麼就有一種自毀衝動,一種“死亡意願”。
3。 你是被動進攻,希望透過無所作為來挫敗你周圍的人。
4。 你肯定會從拖延和無所作為中得到某些“好處”,當你抑鬱時,你在享受著關注。
第5章 什麼也不做主義:如何打敗它(2)
每一種這樣的著名解釋都代表了一種不同的心理學理論,而每一種解釋都是不準確的!第一種是“特點”型;你的行為好像是一種固定不變的人格特點,是從你的“懶惰紋理”中延伸出來的。這種理論的問題是它只給問題貼上了標籤,而沒有對它加以解釋。僅僅給你貼上“懶惰”的標籤是沒用的,而且會打擊你自己,因為它給人創造了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