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戰爭方面的研究就從沒有停止過,在武術研究的很多方面遠遠站在世界前面,比如大山倍達也算是從我國學藝,他從九歲開始學習中國拳法,而開始踏入空手道界;聞名世界的泰拳起源也是我國少林寺,在明朝時我國大量的少林弟子參軍,被稱為“僧兵”,在當時相當於現在的特種部隊,是精英中的精英,於是南征時候就傳到了泰國。
在抗擊打方面我國也有獨到的訓練,比如傳說中的“金鐘罩”、“鐵布衫”雖然並不可以刀槍不入,但是經過苦練卻也能有驚人的效果。許多國家的特種部隊軍人都練有硬氣功,躺在地上,一噸重的軍用吉普車壓過腰部、甚至胳膊卻安然無恙,這就是硬氣功入門的效果。
其實硬氣功也沒有什麼神秘性可言,只要刻苦努力,人人都可以練成,當然因人而異也會有不同的成果。
張凡虎一拳捶在智力的胸口上,那黝黑的肌肉曾淺淺的波浪形快速擴散出去,張凡虎那一拳並不輕,但是對智力機會沒有什麼影響。提高抗擊打的能力主要是增粗肌肉纖維,強化肌腱結構,這單單靠鍛鍊是不行的,比如健身運動員的健碩肌肉也經不住角鬥士的擊打,他們的抗擊打能力並不強。
日本的國粹相撲其實也起源於我國,我國在宋朝時就有專門工人遊玩的“勾欄”,相當於現在戲院或者表演場,在裡面就有相撲表演。相撲運動員體重很少有低於一百公斤的,高手甚至達到兩百公斤,他們全身的肥肉是他們的標誌。脂肪有抗擊打能力,兩個各重達兩百公斤的肉山相撞的力量是何其大,但是經過全身的肥肉的震顫之後卻對運動員幾乎沒有影響。
相撲得到最高的榮譽是“橫崗”,這在日本民眾中相當於首相、最大牌的明星。能有這樣的榮譽,那實力可不是吹出來的。當年有一位叫曙太郎的橫崗,他兩米高、二百三十多公斤,這樣的一堆肉山讓老虎看著也要嚇得哭啊——它吃不完。
這位橫崗在零三年去參加職業搏擊,但是卻被人家輕鬆擺平了。這就是隔行如隔山,面對相撲的巨大沖撞的強大的防禦力在自由搏擊面前卻如同兒戲——肥肉不如肌肉。
張凡虎對族人們的肌肉訓練已初見成效,人體肌肉在良好的營養、科學又刻苦鍛鍊下在鍛鍊,它們體積的增長是相當快的,尤其是在鍛鍊的前三個月。但是有經驗的搏擊教官都知道,不能一味地訓練肌肉,因為那很容易讓它們“死”,死的意思是中看不中用,不能發揮出肌**積相應的力量與技巧的意思。
這很好理解與比較:健美運動員的就是死肌肉,一般的體育運動員如體操、鐵人專案等,當然軍人的肌肉雖然看上去不是很彪悍,但那絕對是不可小覷的物體,就像不能小覷毒蛇的身體一樣。
張凡虎不僅要讓族人們的全身協調起來,肌肉靈動起來,還要把肌肉夯實。夯實肌肉,就是靠令人痛苦的各種摔打來起到端麗啊肌肉纖維從而增強抗擊打能力與靈活性的訓練方式。經常看到的一些軍事電影、報道中的畫面,一群赤著上身的人像狼一樣嚎叫著躍起來,然後用後背著地,或者是趴下,腹背肌肉與並不鬆軟的泥土相互抨擊,發出沉悶的聲響,這就是夯實。
古代又一種刑罰叫杖刑,也就是用木棍打臀部或者背部,行刑人揮舞著比手臂略細的堅硬木棍用力打下來,一般數十棍就能打死一個壯漢,但一般都只是處罰或者是逼供才使用,並不是最終的處罰,但是這也讓人們談之色變了。
但是如果遇到在武術方面磨礪良久的人的話,這就不好使了,因為他們自己都經常這樣對自己。
高手,已經把痛苦當成了一種享受!這是一種自己甘願甜食黃連之後再感受生活甜美的人,是一種征服自己挑戰自己極限之後才會感到的一種舒暢的人,是交流人群理解人很少的人,這或許就是高手寂寞的原因——儘管有很多人羨慕他們的光環,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們?
但,高手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高手就是這樣練成的。
第五十九章:天外飛石
“四十五?”張凡虎清晨的張凡虎躺在吊床上,他右手摸著左手的脈搏喃喃自語了一個數字,然後臉上露出微笑。因為他已經準確地知道,春天來了。
剛才他是在一邊數著自己的脈搏一邊數著蟋蟀的叫聲,這是三隻前三個月被張凡虎捉住的蟋蟀,被他關在幾個拳頭大的蟋蟀籠子裡。蟋蟀籠子與蟈蟈籠子是一樣的,拳頭大小的籠子成四稜錐形,就像埃及金字塔,在上面是個可以旋轉開的縫隙,也就是捉放蟋蟀、新增食物的門。
不用說,這個籠子是張凡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