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關東戰亂不止,天下民心不穩,都是因為趙高把持朝政,隔斷陛下和群臣的朝議,致使不能有效的遏止事態,使賊寇有了可乘之機。
為挽救大秦危難,鼓舞前線將士,陛下務必肅清君側,廢除內宮參政,革去趙高丞相之職,集皇權於陛下一身,方能振興朝野,鼓舞人心,剿滅亂賊。”
李斯言語激烈,句句泣血。
“關東戰亂,趙高有責,你也身為丞相,難道就脫了干係了嗎?不必強詞奪理,下去好好反省去吧。”秦二世下了逐客令,李斯因《諫逐客令》起家,也因這道“逐客令”十分絕望。
李斯一看皇上不可救藥,趙高羽翼豐滿,自己無法與其抗衡,如果賴在朝中和趙高供事,早晚都得落到蒙氏兄弟的悲慘下場。三十六計走為上,惹不起,可以躲的起,隨即上書,告病在家。
李斯告病,本是退蔽三舍的無奈之舉,卻被趙高捕捉到置獵物於死地的時機。他趁機向二世胡亥讒言,生說李斯因自己升任右相,懷有牴觸情緒,並以告病要挾皇上。二世胡亥一聽,火冒三丈,立刻讓趙高擬旨,撤職查辦。趙高故意為李斯求情,打消二世胡亥對自己和李斯誓不兩立的想法,充分表現出自己一切以大局為重的高尚情操。趙高的這一招,確實讓二世胡亥深受感動。可是,暗底裡,趙高則指使心腹大臣,爪牙親信紛紛上書,誣告李由在滎陽投降了陳勝,誣告李斯告病在家,是韜晦之計,為的是麻痺皇上,為李由反叛做內應。就這樣,趙高不失時機的出擊,李斯難逃一劫了。
大臣們頻頻上書,曲宮再次密奏,趙高裝聾作啞,坐不住金鑾殿的二世胡亥,為彈劾李斯的奏摺,弄的心煩意亂,不知所措。趙高終於盼來了捕捉獵物的最佳時機,他羅列了李斯十餘條罪狀,條條依照大秦律法分析,寫好摺子,具本上奏。看到許多大臣的彈駭奏本,再看趙高明查暗訪蒐羅到的證據,二世胡亥毫不猶豫準了趙高奏本,以謀叛之罪,將李斯父子下獄。
在獄中,李斯和未曾及第的小兒子抱頭相哭,悔恨莫及。李斯一把鼻涕一把淚告訴兒子,如果不是他向秦始皇諫逐客令,哪有秦朝為官,落個滅頂之災;如果沙丘不信趙高之言,把二世扶上皇位,而是迎太子扶蘇,李氏家族不致於遭此橫禍。都因為自己貪圖榮華富貴,可榮華富貴對於黃泉路上的人,一文不值,他多想那田園生活,儘管面朝黃土背朝天,勞苦一輩子,必定沒有這宮廷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生死搏殺。生老病死,無疾而終,是何等的福氣。也罷,自己咎由自取,罪有應得,死不足惜,可是把一家老小都送上了斷頭臺,有何臉面去見列祖列宗。李斯看見眼前的小兒還不滿十八歲,一個鮮活的生命,無辜的陪葬,天理何在?李斯問天不應,欲哭無淚,只是咬牙切齒,痛恨趙高。可惜我李斯聰明一世,卻被閹賊玩弄於股掌之中,真是羞活於人世。他沒有任何僥倖,因為他知道,趙高不會放過除掉自己的機會,如果大秦丞相被誅,大秦的天下就姓趙了。含冤悲憤而死,死的輕於鴻毛,他不甘心啊!他絕望的哀嘆,大秦江山不是毀在趙高手上,而是毀在李斯的一念之差,他感到無顏面見地下的先皇,李斯痛苦的閉上眼睛。
可悲!可嘆!一個有功秦國的大臣,死於一己貪念。一個為中國文字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卻因莫須有的罪名遭到殺害,後人讀史,為之惋惜,也為之憎恨。
趙高掃清了朝中一切障礙,獨攬大權,專橫跋扈,甚至挾天子以令天下。趙高小人得志,大肆猖狂,極力奉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信條,群臣畏之如虎,死黨親信,遍及朝野郡縣,儘管這樣,趙高仍然寢食不安,總感到滿朝文武百官都對自己陽奉陰違,他心懷鬼胎,必然疑神疑鬼。
俗話說,魚找魚蝦找蝦,蟾蜍專找癩蛤蟆。趙高本是一個頭上長瘡,腳底流膿的壞包,身邊自然聚集著一些壞透氣的流氓無賴,其中一位執事太監,從趙高那張喜怒不於色的長臉上,看出點微妙變化,立刻大獻殷勤,給趙高出了個試探大臣們是否忠於他的主意,趙高聽後喜上眉梢。
一日早朝,二世胡亥抬頭一看,百官早已齊刷刷站班,唯有丞相趙高未到,只好耐著性子靜靜等候,下面有的大臣心中積怨,但不敢有半點怨言。正在二世胡亥陷入尷尬的時候,趙高指使太監,牽著一頭馬鹿走進金鑾殿,胡亥驚訝不已,不知丞相蘆葫裡裝的是什麼藥,也不敢怪罪,眾大臣面面相觀,都在心裡揣摩趙高又要抖落什麼花花腸子。只見趙高慢騰騰走上金鑾殿,不跪不拜,只是向胡亥躬身奏道:“陛下,微臣偶得一匹千里馬,特獻於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