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保單原本所承載的那點夫妻恩情都蕩然無存,在這場亂哄哄的糾紛中,愛情早已消失殆盡,原本兩個相愛之人,在分手時竟連一張保單都不放過,那句“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流傳,豈不是句鬼話。
我無意在此細論此案,但是一對相愛之人居然這樣的“討價還價”,令人心寒。要知道,那可是一個人的生命保障啊,竟然都不願意給對方留下!
保險不是萬能的(2)
合同也好,法律也好,在感情面前都失血失色,這樣的離異,是真離異,這樣的感情,是真虛偽。令我悲哀的是,保險不是萬能的,假如保險能將感情承保,那天下是不是就沒有這樣的悲劇?
。。
別拿保險當錢賺
有一天,跟朋友去郵局,抬頭見一廣告,上寫“保險就是投資……”,一排醒目的省略號讓我站那兒愣了半天。
朋友納悶,問:“保險就是投資嗎?”這一問,又叫我惶惑半天。
一向覺得對保險的認識還算可以,經常給身邊的朋友“點撥”保險真經,沒想到“保險”在心,朋友的認識卻依舊混沌如初。
“投資”是個時尚的現代名詞兒,現如今什麼東西都跟投資結緣了,似乎一沾“投資”就(離地三尺)高人一等,會理財,能賺錢,有頭腦,不是一般的階層了。可怎麼“投”,也不能把保險當“投資”給理解啦。保險是個樸素的概念,簡單又本色,說白了就是“防範風險”,給未來留“一條後路”,在意外發生後,保險起的作用就是個“絕處逢生”,絕沒有賺錢那麼好玩。
朋友戲言,如從“說文解字”的角度去看眼前的廣告,“投”可看成“扔”,“資”可看成“錢”,(哈哈)這麼一讀可不得了,“保險就是投資”變成“保險就是扔錢”了。我說,不可不可,大錯特錯。朋友指著廣告說,年交幾千元,三年就還本,家財保1萬,你說,這是保險還是投資?
朋友是戲言,我卻笑不起來,真是無言答對。
有個評論家說,我不去理財,財也別理我,只要生活夠用,心底快樂就行了。這是一個灑脫之人,不理財,也不理保險,和錢沾邊的遊戲他都不玩,所以任何“魚餌”對他都沒誘惑。但問題是多數人都要去“理財”的,因為理財可以發財,發財可以過好日子,好日子讓人舒坦,舒坦便可無憂無慮……可世上哪有掉“餡餅”的好事,正在無憂無慮時,意外來了,麻煩來了,痛苦也就來了……
當然,保險和投資是有那麼點“蛛絲馬跡”的牽連,但絕不是因果關係,這一點千萬要明白。打個比方,保險是樹,投資是果。樹可以常青,果卻不一定常在。市場好了,果才有個好價,市場憋屈,果不爛在地裡就是好的了。
誰不想賺錢,但賺錢得有道。透過保險來賺錢,等於養豬為賽馬,套路不對。
為什麼“推銷保險”
最近報紙有報道,說一個曾經的大學教師,因為家庭種種變故,不得已選擇了“推銷保險”作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而且一“試”便“不可收拾”,幹得相當不錯。
故事有些感人,令一個朋友讀完報道就想去買保險。朋友很衝動,也很感性,是那種簡單率真之人。我說,其實你也可以去做保險代理人的,因為你的性格很像他(她)們。
朋友笑問,什麼性格的人適合推銷保險?什麼人選擇“保險”為生?
這個問題問得好!在許多人一聽見“保險”就心煩的今天,姑且不論保險的好處,倒是真的看看,什麼樣的人在從事保險推銷呢?
一個大學教師選擇推銷保險;一個空姐也選擇推銷保險,而且幹得也相當漂亮;一個五十好幾的女人,因為推銷了保險,而走進美國MDRT(百萬圓桌)會議;一個快六十歲的男人,因為推銷了保險,擁有了一個好幾百人的大團隊……在保險代理人的隊伍裡,碩士、學士、研究生,教師、醫生、設計師,開過公司、當過總經理、幹過公務員的比比皆是。這些人放棄從前的職業改行推銷保險,只為信服一個道理,那就是造福別人,成就自己。不管多高的學歷,多優越的地位,一旦選擇推銷保險,這八個字就變成“八字方針”。
“造福別人”是神聖的,“成就自己”是幸福的。這是保險業帶給推銷保險者的座右銘。如果說一張保單可以保障一個家庭,那麼無數保單就可以保障一個民族——有什麼事業能比“推銷保險”更高尚?
感性、直接、精神快樂、充滿活力,是推銷保險者的特徵。保險行業“天天獎、月月獎、年年獎”的激勵模式,令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