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0部分

希特勒是下了決心,要給美英一個教訓,竟然敢於向如日中天的德國進攻(希特勒高喊:“日出東方,唯我不敗!”)。他一邊嚴令德軍南線總司令凱塞林元帥不得後退,並派出了大批援軍;一邊大舉從蘇聯戰場調動了2000多飛架,返回歐洲參戰。空軍的調動很迅速,但數量眾多的飛機,也還是花了三天時間。

10月6日,第1傘兵師和第29裝甲步兵師等,共四個師的增援部隊,越過海峽,登上西西里島,使島上德軍增加到六個師。這些部隊調動到義大利,就是準備去北非作戰的。沒有想到北非戰役結束這麼早,倒用在這裡了。

10月10日,德國空軍抵達義大利。隨機而來的還有從蘇聯戰場返回的兩個傘兵師。這些人只攜帶了隨身武器,但傘兵的重武器本來就沒有多少,補充也很方便。

10月12日,從德國出發的三個裝甲步兵師,到達了科西嘉半島,與傘兵部隊匯合。他們還隨身攜帶配備給傘兵師的重武器裝備。

10月13日,從法國出發的兩個裝甲師,抵達科西嘉半島。從蘇聯戰場調回的兩個裝甲師正前往法國,預計回在於15日到達。

到10月14日為止,德軍在西西里島上,已經聚集了13個師,共二十五萬大軍。

希特勒如此大規模的調動兵力,自是沒有瞞過盟軍。盟軍雖然搞不清調來的德軍有多少,但查明番號的部隊就有五個師。希特勒的強硬反應,大出美英聯軍聯合指揮部戰前作出的判斷。

密切關注著此事,丘吉爾第一時間就得到了訊息,他不由得吸了口冷氣。希特勒的意圖很明確,德軍是想在西西里島大幹一場。這種反應,事前也設想過,卻沒有想到德國的實力如此雄厚,竟在短短几天就調集了這些兵馬,卻只從蘇聯調回兩個裝甲師——還有兩個師的傘兵,英國人並不知道。

這也罷了,想到希特勒從蘇聯戰場調回的上千架戰機,才真令丘吉爾惱怒,這些該死的中國人!

是進攻、防守,還是撤退,圍繞著如何應對眼前的局面,美英聯合指揮部裡的兩國將軍們又產生了分歧。

這是很正常的,美、英兩國利益不同,想法不一,分歧也就再所難免了。

按美國人的想法,就是進攻,趁德軍立足未穩,先打德國人一個措手不及。如果進攻不利,則就地防守——和德國拼消耗。

從戰爭開始,德國人已經連續作戰快五年了,本身的戰爭潛力已挖掘盡了。隨著時間的流逝,戰爭的持續,德軍必然會越打越弱。

反之,美國人剛剛參加戰爭,工業生產正向戰時生產過度,還在全力武裝訓練美軍。換言之,美軍只會越戰越強,飛機、坦克等武器裝備也會越來越多。盟軍在海上佔有優勢,憑德國海軍的實力,是無法切斷盟軍的補給的。光拼消耗的話,美國人是誰都不怕。

英國人卻有不同意見。美國人不怕消耗戰,英國人可怕的緊。

英國才有四千萬人口,德國卻有八千五百萬,美國則是一億三千多萬。從這些數字就可以看出,英國人實在消耗不起。況且,英國人也已經打了三年多了。消耗戰打下去,多半先把英國人耗幹了。

對美國人重創德國空軍的念頭,英國人呲之以鼻。現在西西里島上挑大樑的,可是英軍。美國是在一刻不停的整編軍隊,但想派遣大規模的援軍,最早也要等到來年。那可得等好幾個月,這期間的消耗等於是要英國人的命。如果英國虛弱無比,還談什麼大英帝國特惠待遇,恐怕連英國殖地都保不住。英國人說什麼,也不能同意美國人的想法。英國人的思路很簡單——“撤退,還要儘快”。

但是,這些理由都放不到桌面上來,英國人不同意,不能拿這當理由。所以,英國人只好強調客觀因素。比如說,冬天的地中海風浪很大,盟軍是在海上佔便宜,補給卻也困難重重云云。

盟軍地中海戰區總司令是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負責指揮這次作戰的是副總司令、盟軍第15集團軍群司令英國陸軍上將哈羅德·亞歷山大。這主要是因為英國嚴重依賴美國,但美軍上上下下都缺乏實戰經驗。故總司令是美國人,副總司令指揮作戰的是英國人。

總而言之,美軍和英軍在聯軍指揮部裡,基本是勢均力敵。意見差距這麼大,可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得出結論的。但凱塞林元帥哪裡有耐心等美、英討論出個結果來,希特勒早已經迫不及待了。

10月15日,德國空軍傾巢出動,把盟國空軍打得只有招架之力,全然失去了前幾日的威風。德國飛機遮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