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那巴菊莆趙謐約菏擲鎩!蔽宜�降摹安還話�約骸比肥抵傅木褪撬�諮�吧嚇�Σ還弧K�杪璨恢灰淮衛Щ蟮匚飾搖把�安緩茫�淥�切┖糜惺裁從冒。俊蔽銥隙ǖ廝擔骸壩杏茫��矣寫笥謾!幣蛭�沂賈障嘈懦杉ú揮Ω檬嗆飭亢⒆擁奈┮槐曜肌2喚鑫蟻嘈牛�⒆用歉�敢庀嘈藕腿峽燒庖壞恪5�頁っ僑礎澳�尚牌湮蓿�桓倚牌漵小保�緩冒訊院⒆擁鈉諭��ㄔ諮А⒀А⒀В�肌⒖肌⒖忌希�庵制諭�遣皇嗆艿ヒ荒兀�

還是在我小的時候,就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孩子是國家的未來”。但是直到今天,中國的孩子們還是生活在家長們的“私有觀念”裡,可能這就是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值過於主觀的根源吧。按常理來說,母愛、父愛是最無私的,家長們的所思、所想、所做,無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與前途。但是家長們同時也忽略了一點,即孩子本身也是個體的人,也是有頭腦有思想的人,也是會憧憬和設計未來的人。尤其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多元化資訊的不斷刺激,孩子們產生了強烈的自主意識,他們不能再心甘情願地接受家長們一系列的包辦代替。我本人就有過一次真切的體會:

兒子在讀高二時,我們開始討論學文還是學理,將來大學考什麼專業。我當時很主觀地提出“學經濟類或金融專業”。理由是我的哥哥在建設銀行總行工作,有著令人羨慕的工作環境和收入,孩子大學畢業後能透過舅舅進入建行工作是我的既定目標,是我的理想。我自認為給孩子指出了一條明路,為孩子設計了一個美好的前程,卻不料兒子有一天突然向我明確表了態:“我對搞經濟一點兒興趣都沒有,更不想當什麼會計,也不願意進建行。”咦?我十分詫異,反問他:“你想幹什麼呀?”就這時候我還滿以為他“沒想好”或者“沒目標”呢!沒想到兒子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我想學法律,我想當律師!”我真的愕然了,因為在這以前我們家的事好像都是我說了算,孩子的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下和掌握之中,現在這麼大的一件事,兒子居然要自己作主了。愕然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一陣驚喜:兒子長大了,我的主觀願望該退休了,我願意做兒子的幕後支持者。

透過這件事是不是可以折射出相當一部分家長對孩子期望值的主觀性呢?恰恰由於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過單一、過主觀、過現實甚至過狹隘,當孩子的意願與家長的要求不協調、不一致時,分歧與矛盾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都企圖說服對方,都不願意改變自己。剛剛產生自主意識的孩子們只能用叛逆來應對家長的專制,所以才形成了青春期與“更年期”的較量——這不能不說是中國“雙期碰撞”的特色之二。

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和進步,家長提高了對孩子的期望值,更加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在工作之餘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教育事業,這都是很可喜的現象,是一種進步。但是教育思想的滯後又使得家長們面對孩子們的反叛與不屑感到束手無策或力不從心,而且越是那些執著地力圖改變孩子的家長挫折感、失敗感越強。因為在這些家長的潛意識中,自己總是對的,孩子總是錯的;自己處處都是在為孩子著想,孩子卻完全不懂父母的心。有的媽媽就很明確地說:“我緊嘮叨著他還不聽呢,如果不說,這孩子不定成什麼樣呢!”而孩子卻一點都不領情。

今年考上高中的一個男孩前幾天給我打電話,我囑咐他:“上高中了,長大了,不要再讓媽媽操心了,學習一定要自覺……”我話音未落,他搶著插了一句:“其實我媽她全是瞎操心,我根本不想聽。”在孩子看來家長是在做無用功。剛開學上初一的思想品德課,說到成長的煩惱,沒料到每個班都有多於三分之二的同學表示現在就有煩惱,而煩惱的內容基本上都集中在“家長嘮叨”和“上中學不讓看電視和玩電腦了”兩個方面。可怕的是這才剛上初一,剛滿12歲的孩子,就已經在拒絕家長的教育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孩子煩,家長怒,弄不好就兩敗俱傷。

雖然說起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看孩子和家長接受資訊量與速度的不對等,孩子超前、家長滯後是一重要因素。我在前面說過,青春不是特權,是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但青春期的心理反應卻在今天的孩子身上表現得十分強烈,這與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的資訊“快遞”不無關係。美國9。11世貿大樓被炸幾分鐘,中國人透過網際網路就得到了訊息;俄羅斯人質事件還未結束,北京媒體已經在連篇累牘地追蹤報道;美國街舞被孩子們津津樂道;日本動畫片讓孩子們百看不厭;韓國漫畫更是讓孩子們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