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了心理和生活上的困難,走進了俄羅斯,到坐落於莫斯科東北30公里的樹林裡的星城——加加林航天員培訓中心去接受訓練。“我在作離心機訓練時,被系在長臂的一端,當太空艙圍繞環形建築物作長弧形轉動時,我被用帶子牢牢地捆紮在座位上。隨著對地速度的增加,我旋轉得越來越快,重力主要感到作用在從胸部到背部,當對地速度不斷增加時,我感到我的臉被拉平,面板朝著耳朵方向拉緊。”1998年我曾在俄羅斯星城親眼見過航天員們訓練的情景,他們那種常人難以承受的艱苦訓練的精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利寧傑航天員在乘坐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去同“和平”號空間站對接時,當太空梭起飛後,利寧傑航天員感受到“加速力沉重地作用在我身上,我感到好像有兩個人坐在我的胸口上。”利寧傑終於登上了“和平”號空間站,他的心情異常激動,他將要面臨一次艱苦的旅程,要同俄羅斯同伴度過132天的難忘生活。
《太空漂流記》講述了一個令人嚮往,又令人害怕的太空生活和工作的故事。利寧傑用第一人稱真實地講述了他的感受,在“和平”號空間站的132天裡,圍繞地球轉了兩千多圈,執行的距離相當於從地球到月球的110個來回。“和平”號空間站是一座快速老化的空間站,在空間站中工作,有歡樂的場面;也有與大火斗爭的場面;也有失去控制、失去電力、完全漆黑的空間站翻滾的場面。目睹了一艘以每小時1�8萬英里的速度飛行的飛船差點同“和平”號空間站相撞的驚心動魄的情景。利寧傑同夥伴們克服工作中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勝利完成了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的使命,安全地返回地球,回到了愛妻凱瑟琳·巴特曼身邊。他說“五個月的失重讓我的身體付出了代價。與離開地球時相比,我的骨頭變軟了,肌肉變弱了,反應變慢了。”這些真實而有科學價值的記實,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我作為從事航天工程研製40多年的老戰士,向航天愛好者推薦這本書,你們可以從中獲取太空漂流的科技知識。向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的科研人員推薦這本書,你們可以從中瞭解載人航天工程中許多真實的現象和出現的故障,為改進我們的空間飛行器設計提供有益的啟示。向未來的航天員推薦這本書,你們可以從上過天的航天員的經歷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我深信,中國的航天員走向太空的日子不會太遠。
作者為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副總質量師、研究員
2000年12月23日
序言
在宇航員申請表格的最後一行,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寫下了一句曾經引起我注意並讓我努力去實現的名言。我把原文修改成:“特殊化是針對那些沒什麼出息的人來說的。男人應該能夠換一次尿布、跑一次馬拉松、造一所房子、寫一本書、欣賞優秀的音樂和在宇宙中飛行。”
現在,我已經在太空中飛行過,圍繞這個星球超過2000次。在最後的旅程中,我在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上呆了將近五個月,執行的距離相當於從地球到月球的110個來回。儘管當我填寫我的第一份宇航員申請表的時候還是孑然一身,現在我已經有三個男孩了。我知道怎樣換尿布。我跑過一兩次馬拉松,我的音響總在狂吼,雖然我還沒有建造一所房子,我已經搭建過附加棚,並將放工具的閣樓改建成可以居住的房間。此外,我正在寫一本書。
我寫這本書主要是因為在太空裡“和平”號上的五個月是一次巨大的歷險。我希望我的孩子們某一天能夠讀到它,知道他們父親做的,堅持的,並且樂意為其而獻身的是什麼。我希望他們能夠感受到那裡是怎麼樣的。我的目的是把他們帶到那裡去。
在俄羅斯一個受到從前的克格勃監視影響的複雜機構裡生活一年半,為我的“和平”號之行作準備是一件困難的事。俄羅斯人對我並不友善。想要擺脫冷戰後美蘇關係的政治暗流,那些經常驅使美國宇航局作出非理性決定的因素,從不是件簡單明瞭的事。在太空中一座快速老化的空間站裡工作——與大火作鬥爭,在失去電力的完全漆黑的空間站裡失控地翻滾,目睹一艘以每小時18000英里速度的飛船差點與我們相撞——體現了最重大的挑戰。現在我實實在在地回到了地球,回想起當時,那真是一次難以置信的經歷。特殊化只是針對那些沒什麼出息的人。
在我的宇航員申請表上“手工技術”部分中,我列舉了“木工、製圖、小型機械維修、電線連線、灑水系統安裝、水泥工、使用鉛錘和砌磚”。在面試時我向宇航員選拔委員會解釋,其中有些技術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