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3章 罷工

百草咖啡園,室內空氣中瀰漫著咖啡的醇香氣息,櫃檯一側,大喇叭留聲機上,膠片在唱針下徐徐轉動,樂聲從大喇叭內悠揚傳出。

時隔百年的一個午後,哥德堡變奏曲在東方一個港口城市的咖啡館內響起,巴赫隔著時空,關心著人們的睡眠。

催人慾眠的古典音樂從耳旁飄過,陳世襄恍若未覺,只神情專注地看著手中的《救亡情報》。

自上次包力夜間喬裝送信之後,他便一直有意無意地關注著救國會的活動,每一期的《救亡情報》,更是他必看的刊物。

如今已經是十一月,炎炎烈日淡去,西裝套在身上已不再讓人汗流浹背,而是恰到好處。

這是一個氣溫驟升驟降,感冒高發的時節,更是一個需要增加身上衣物的時節。

布匹,人們對它的需求正呈上升態勢。

自明清以來,長江入海口周邊地區,因為土壤的特性,種植棉花逐漸變得普遍,除卻棉花,種桑養蠶也是大行於世。

有書載:田隙地盡栽桑樹,由是飼蠶者日多一日,而出絲者亦年盛一年

鴉片戰爭前,棉花和桑樹便已經是上海周邊地區的重要經濟作物,那時尚不時興大型工廠,家家戶戶幾乎都是男耕女織,搞家庭小作坊。

而上海開埠後,受原棉出口需求的刺激,上海周邊地區的棉花種植在原有基礎上又有明顯擴大。《上海鄉土志》載:“吾邑棉花一項,售與外洋,為數甚巨。”

原料充足,交通便利,紡織業由此而在該地區興盛。

上海開埠後,因為洋人機械工廠所生產的布匹“物美價廉”,且敞開了供應,導致原本的家庭小作坊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洋人紛紛開始在上海設廠,因靠近原料產地與貨物銷售市場,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布匹價格也隨之而降,大大地衝擊了原有的市場。

原本靠家庭小作坊生活的人們,不得已走出家門,走進工廠,成了中國工廠時代的第一批工人,也成了中國第一批被資本家壓榨的工人勞動者。

有了工人,自然便有了罷工的出現。

罷工,但凡是稍稍對民國感興趣的人,想必都不會對這個詞感到陌生。

罷工在這個年代,是一件很流行的事。

當年的學生運動,起初因學生勢單力薄,被無情鎮壓,後得到全國各界人民的響應支援。

在工人界,得到的支援尤其給力。上海的工人兄弟帶頭鬧起大罷工,以致各地紛紛響應,最後掌權者面對工廠生產停擺以及其他各個層面的龐大壓力,也不得不妥協。

罷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一旦有決心的罷起功來,絕對是一件讓被罷工物件頭疼至極的事。

便是洋人,面對工廠的工人罷工,也同樣束手無策。

當年杜先生挑動法商水電公司的工人罷工,最終使得法租界警務總監法布林顏面全失,不得不暗中妥協。

如今,又有人開始罷工了,不過,這次頭疼的不是法國人,而是日本人。

最新一期的《救亡情報》上,也就陳世襄手中的這份《救亡情報》上報道了一個訊息,日商紡織公司

救國會的宗旨,是號召全國各界團結起來一致抗日,共同抵擋日寇的侵略。

日本人,是他們的第一目標,《救亡情報》上刊登日商公司

事實上,《救亡情報》不只是刊登報道了工人罷工訊息這麼簡單,上面還聲援支援了工人罷工,並且還號召人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那些工人搞罷工,從而讓日商公司低頭,滿足工人漲薪的合理要求。

工人罷工,不是腦袋一熱就能幹的事,一旦罷工,就意味著沒了收入,而工人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工人背後還有家庭。

你不可能指望這年頭的工人家裡有多少存款,工人一旦罷工,其家人的生活,多數便沒了著落。

故而,工人罷工並不是一件簡單便能成行的事。往往需要各個方面的支援。

這一次,日商紡織廠工人罷工,最表面的支持者,似乎就是救國會。

陳世襄指肚摩挲著粗糙的報紙,心裡想著這件事會不會帶來什麼影響。

他如今已經不是上輩子那種啥都不瞭解的小白,他身在特務處,特務處作為情報機構,他身在其中能知道很多其他人不知道的訊息。

日本人從來都不是安分的,面對國府,他們似乎把自己當成了當年的大唐,而把國府給看成了弱小的倭國。

動不動的,稍有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