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權力。他們似乎是起了個頭,在以後的幾千年裡,為了權力而導致兄弟相互殘殺的事例,那是多不勝數。
這個世界上,權力任何時候都比親情重要。
這時候,兄弟幾個都忘記了自己身上流的是同樣的血,在戰場上殺紅了眼。因為是兄弟之間的家內事,其他諸侯國不好干涉,都沒有派兵參戰,反正他們兄弟間誰稱王稱帝,對他們來說,都沒什麼兩樣。
這場戰爭打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勝負已分,周公明顯佔了上風,如果沒什麼意外的話,周公再堅持兩天,就可以結束戰場戰爭,回家跟老婆喝慶功酒。
但事情往往有諸多意外發生。
三,武庚出場
大家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奇怪,那個挑起事端的武庚,不是信誓旦旦說會幫老管打仗嗎?人呢?人跑哪裡去了?
在這裡為武庚同志宣告一下,武庚絕不是貪生怕死之人,他此時正在東方的淮夷國、徐戎國做客。當然,這不是一般的做客,他是要求這兩個國家的國君派兵攻打周公。
這兩個國家在利益面前,答應出兵,把四萬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武庚。武庚帶著這四萬軍隊,如狼似虎的撲向周公。
此時的武庚是春風滿面的,他知道前方的戰場上,周公和他的幾個兄弟正在狗咬狗,遍體鱗傷。他堅信,這四萬人馬一到,馬上就可以改變一切,周公是必死無疑,至於管叔和蔡叔,也必須死,因為這是他計劃中必須殺死的人。
他的計劃不怎麼複雜,就是滅周復國,重建商朝。為了這一天,他和他那幫商朝舊臣貴族們,精心準備了很久。
確實,周公經過多天的戰事,已經疲憊不堪。武庚的四萬人馬,他是萬萬敵不過的,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條。
當被武庚軍隊團團圍住時,周公絕望了,這次是必死無疑了,自己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選擇怎麼個死法,是戰死,還是自殺。
這真應了那句老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第十七節 武庚之亂(四)
一,反敗為勝
就在周公考慮怎麼死法的時候,突然武庚的軍隊一陣騷動,然後是紛紛倒地。在周公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的時候,他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這位老人是姜太公。
姜太公是周朝的建立者之一,周家幾兄弟打架他可以不管,外人來插手的話,他老人家可就看不下去了。
薑還是老的辣,姜太公可是傑出的軍事家,在他的指揮下,齊軍(老薑的封地在齊)把武庚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紛紛後退,周公終於解圍,死裡逃生。
姜太公握了握周公的手,你們兄弟間的事,你繼續解決,我幫你追武庚去,把這小子抓回來讓你處置。
於是,周公繼續攻打管蔡,把這兩個周家叛徒抓了起來。而姜太公一直打到淮夷國、徐戎國的本土去,硬是把武庚抓了回來。
當然,這幾個人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武庚和管叔鮮被砍頭,蔡叔度被終身囚禁,他們的封地也全都沒收。
二,營建洛邑
武庚敢如此大膽妄為,跟他的那幫商朝遺民的縱容教唆是分不開的,這些遺民是由一幫舊臣和貴族組成,都是腰纏萬貫的大戶,這次武庚作亂,他們可是幕後指使者,周公自然不會讓他們好過。
周公就把他們全部抓起來,讓他們背井離鄉,去參加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的營建工作。
這洛邑城,當初建它的本意是為了便於控制東方諸國。沒想到後來,卻成了東周的都城。
第十八節 由盛到衰
一,成康之治
周成王長大後,周公沒有食言,把政權交還給成王,自己回魯國養老去了。
周成王是個循規蹈矩的人,他遵循文武二帝的治國方略,小心翼翼的治理著國家。周國穩步發展,沒經歷什麼大風大浪。
成王死後,太子釗繼位,是為周康王。
周康王也是一位極為謹慎的人,全心全意治理國家。所以周朝天下太平,據說康王在位期間,國家刑罰,四十年都不曾使用。
康王做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對鬼方的征戰,兩次出征,都大獲全勝,抓回來大量奴隸和牛羊車馬。
這段時間,歷史上稱為“成康之治”。
康王死後,他的兒子瑕繼位,是為周昭王。至此,周王室開始衰微。
二,昭王之死。
昭王在位十九年,他的死因,有眾多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