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人,時刻戰鬥在崗位第一線的鬥士。
不是朱旺等人天生如此,只因工作和績效獎金直接掛鉤。
興寧伯是誰?簡在帝心的猛人,帶著大寧都司和邊軍一同發家的厚道人。
在他手底下幹活,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回報。若是不努力,多少人排著隊等著競爭上崗。
激烈競爭之下,大寧都司的工作效率,自然如火箭一般極速飛昇。
以大寧為參照,伴隨著人員被陸續借調,高效快捷的辦公方式呈扇形向周邊輻射。薊州,遼東,開原,廣寧,宣府,順天八府,各司衙門,都開始大踏步向前邁進。
別人都在狂熱的向前飛奔,汗水灑了一路,自己慢悠悠邁著八字步龜速前進,被落下一大截,饒是臉皮再厚也撐不住。
潛移默化之下,南京和北京官員的工作模式和節奏變得極為不同,進而造成了許多問題…
北京的官員調到南京,報道之後開始工作,馬上黑臉。明明半個時辰就能完成的事情,非要拖到一天,一天不行就兩天,簡直是浪費時間,浪費朝廷的金錢,更是浪費個人生命!此等風氣萬不能助長,挽起袖子,上疏,彈劾!
南京的官員轉調北京,同樣不習慣,到衙門裡上班,彷彿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君子風度呢?士大夫的瀟灑呢?統統不見。堂官和推官擼胳膊挽袖子,六部天官拍桌子摔凳子,為的不是聖人之言,而是該向往來商隊徵收多少稅額,明年春耕該種什麼,邊軍到草原上“淘換”畜群的成果如何,諸如此類,簡直是有辱斯文!彈劾,必須彈劾!
南北兩京的爭吵,貫穿了整個永樂朝,也成為了大明官場上的又一道獨特風景線。
作為始作俑者的孟清和,卻鮮少被提及。畢竟,有趙緯和陳瑛的先例,言官們都有了一個共識,沒事少惹興寧伯,這位絕對是屬不倒翁的,沒有一拳砸穿鋼板的本事,千萬別自找沒趣,撞破了腦袋,可沒有救護車。
整個九月,孟清和一直在忙。
鞏固了邊防,派人乘船南下,加入鄭和下東洋的船隊,臨近十月,仍是閒不下來。
在考察過大寧的儒學和周圍裡鄉的私塾之後,孟清和上疏朝廷,請在大寧設立儒學和衛學。
訓導和儒師都是現成,錦衣衛正在朝堂裡過篩子,隔三差五就有倒黴蛋被髮到邊遠地區支教戍邊。尤其是近段時間,南來的隊伍絡繹不絕,大寧的人才絕對不缺。只要朝廷許可,孟清和有絕對的信心將儒學和衛學辦好、依奏疏所寫,學中除招收邊民和邊軍子弟,還為歸附的韃靼和女真部落留有名額。部落首領和軍官子弟,透過考核,都可入學。考試不過,也能旁聽。即便是不走科舉武舉,能學習漢字,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