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問題是,在梁國都難以得到足夠戰馬的情況下,吳軍又是從哪裡得到足夠戰馬的呢?而且從今日的情況來看,敵軍騎兵的戰馬還是用的極為優質的戰馬,馬的力量和速度都屬上乘,比梁軍的騎兵戰馬都要強一些,都快趕得上晉軍騎兵了。
這個情況足以說明吳國應該是有著其他途徑大規模獲取戰馬。
“必須想辦法搞清楚這裡面的原因!”牛存節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梁軍與晉軍交戰,為什麼總是落在下風?說到底就是因為騎兵的缺失,讓晉軍能夠把握住戰場的節奏,選擇對他們更加有利的戰場,並且隨時都有機會突襲梁軍。
正是有這個優勢,晉軍在這幾年的一場場大戰中接連取得勝利,將梁軍打得潰不成軍。
若是梁軍也能解決戰馬的問題,像晉軍一樣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那麼接下來的大戰裡,梁軍就不至於像現在這樣被動。
眾將心思閃動,都在猜測著吳軍戰馬的來源。
有的認為吳國應該是從海上與契丹人“勾搭”上了,所以才能從契丹人那裡得到足夠戰馬。
有的則認為吳國的戰馬來源於海外,聽說遠在西方有一個大食國,那裡同樣盛產馬匹,而且有海路與南方聯通,或許吳國戰馬是從那裡獲得的。
當然,也有人說吳國是自己在南方開設牧場養馬,透過自給自足的方式來保障戰馬的供應。
不管是哪種猜測,眾將心中都是一片羨慕之色。
從海外獲得戰馬,這一點梁國在先天上就處於劣勢,畢竟北方人不擅長航海,到了海上只怕都會成為旱鴨子,更別說長期在海上跑。
而若是透過自己養馬,這對梁國來說就更加難以實現了,畢竟中原各地的開發程度極高,各州的空地都被用作農田,除非毀掉大批農田來開設馬場,否則這個辦法就只能是一個設想。
此外,現在養馬只怕也來不及,至少在短時間內難以奏效。
當然,剛才所討論的這些還是給了牛存節極大的靈感,讓他想到了幾條需要立即去做得事情。
第一點自然是上書朝廷建議與吳國議和之事;目前的局勢,與吳國議和這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第二點則是與契丹人加深聯絡。
契丹人身處北方,時常南下劫掠,當初劉守光統領幽州的時候,就要時不時的面對契丹人的攻擊;如今晉國佔領幽州,只怕契丹人的劫掠目標就要變成晉國了。
到時候兩方之間的衝突勢不可免。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牛存節可沒有什麼“與契丹人勾結有失民族大義”的想法,這個時代的人對於所謂胡人和漢人的分別看得並不是那麼重,否則李克用、李存勖這對沙陀人父子也不會被看做大唐的繼承者了。
與契丹聯合對付晉國,這就是牛存節想到的另一個重要措施。
此外,雖然北方人並不善於航海,但偶爾在海上航行也沒有問題,或許透過海上途徑與契丹人交易馬匹,這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
當梁軍眾將在商議著軍情,為接下來的局勢而憂心忡忡,並且時刻擔心吳國會趁機北伐之時,楊渥卻果斷的放棄了立即北伐的打算,甚至連眾將提出的趁機北上劫掠的提議都拒絕了。
之所以如此,卻是因為楊渥的心態已經變了。
對他來說,北方與梁國的戰事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的主要任務一個是消滅嶺南的割據勢力,將南方徹底統一起來;另一個就是繼續積蓄力量,為將來的北伐大戰做準備。
而之所以拒絕了眾將的提議,主要是因為他現在已經將中原的那些百姓當做了自己的百姓。
或許在九年前淮南第一次北伐時,那時候淮南雖然消滅了兩浙的錢,不過距離統一南方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至於北伐中原,那更是停留在口號之中,實際上難以實行。
所以那時候楊渥北伐,在攻取宿州的同時,也下令各部大肆掠奪人口等。
不過現在的吳國即將一統南方,出兵北伐的時間也就在幾年之內,中原的那些百姓要不了多久就會成為吳國的百姓。
在這種情況下,楊渥爭取中原百姓的民心都來不及,怎麼可能同意各部將士去搶掠?
果斷拒絕了眾將的提議後,楊渥沒有立即返回金陵,而是下令轉道前往徐州。
徐州之地極為重要,在楊渥的規劃裡面,這裡將是吳國北伐的重要前進基地;到時候北伐軍不僅將從這裡出兵,而且各種軍械物資也會囤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