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的慣例,所以這次楊渥稱帝后並未更改國號。
不僅是國號沒有改變,年號同樣沒有發生改變,而是繼續沿用武義紀元。
原本陳彥謙等還上書楊渥,提出了多個合適的年號供他選擇,但楊渥卻下詔令道:“自古帝王多有改年號者,少則數年一變,多則一年數變,甚是繁瑣,且百姓難以適從,多有不便。自今起,一帝一年號,足矣!”
於是終楊渥一身都只用了“武義”這一個年號,而後世歷代帝王同樣只有一個年號。
也正因此,後世之人有時也將楊渥稱為“武義大帝”,而不稱呼其廟號。
……
四月十八日,乃是一個黃道吉日,宜慶典。
這天上午,吳王楊渥在朝中百官、各地藩帥、各國使節的簇擁下,於洛陽城外登臺祭天,正式即皇帝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追尊其父楊行密為太祖武皇帝,尊其祖楊為熙祖裕皇帝;尊其母史夫人為皇太后,尊王夫人為太妃。
以王后周夢潔為皇后,其他諸妃亦有進封;封嫡長子楊炅為太子,二皇子楊琰為琅琊郡王,封三皇子楊煜為永安郡王,四皇子因為年幼,暫不封爵;楊渥的幾個女兒,都被封為公主。
楊渥之弟楊隆演則由海陵郡王進封為楚王,賜金策,許世襲罔替;其餘諸弟也都有封賞,但未有以親王世襲的。
朝中文武亦各有升賞,朝中大臣如陳彥謙、嚴可求等重臣,此次都被封為侯爵等爵位,並得以世襲。
吳國的爵位需要有軍功才能冊封,像陳彥謙等文官原本是沒資格封爵的,但他們畢竟是開國的功臣,再加上他們長期鎮守後方,為前線大軍征戰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後勤保障,這也是有大功於國的,所以楊渥才給他們封爵。
相比於文官,武將封爵的就要多得多,許多將領北伐滅梁的功績到現在都還沒有賞賜,後來又有擊敗晉軍的功績,所以這一次一併賞賜。
除原本已封國公的周本、李承鼎等人外,又加封劉信、朱虔佑、朱思、柴再用等人為國公,以郡公之爵世襲;而柴克宏、劉仁贍等年輕將領,如今也都獲得了侯爵、伯爵等爵位。
至於更底層的文武官員,同樣有所賞賜,加官進爵之人不在少數。
此外,各地臣服於吳國的藩鎮這一次也有封賞,岐王李茂貞原本就是昭宗老臣,聲望卓著,這一次上表勸進又有大功,於是楊渥下詔封其為秦王,許其不名、不拜。
而對定難節度使李仁福,楊渥則下令封其為西平郡王,檢校太尉,同平章事,領中書令;封朔方節度使韓洙為潁川郡王,檢校太保,同平章事,領侍中。
其他各藩鎮也都有加封,甚至連馬殷、劉等早已經投降吳國的藩鎮,這時也有封賞。
最後,為紀念淮南乃至吳國在歷次戰爭中陣亡的將士,楊渥又下詔將在洛陽城豎立一塊忠魂碑,屆時將親自率領皇后、太子等前往祭拜。
訊息傳出,全軍震動,紛紛高呼“萬歲”或者“皇帝聖明”等。
……
當楊渥在洛陽正式登基稱帝之後不久,四月二十五日,晉王李存勖也在鄴城登基稱帝,國號大唐,並宣佈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同光,尊其母晉國太夫人曹氏為皇太后,尊其嫡母劉氏為皇太妃。
以豆盧革為門下侍郎,盧程為中書侍郎,二人皆為同平章事,以張居瀚為樞密使,盧質、張憲為翰林學士等。
升魏州為興唐府,在此建立東京,又將太原府定為西京,將鎮州升為真定府,作為北都;以王正言、孟知祥、任圜三人分別為興唐尹、太原尹和真定尹。
又追尊其曾祖李執宜、祖父李國昌、父親李克用等人為帝,在晉陽建立宗廟。
至此,在一月之間,天下多出來兩個皇帝,若是加上原本就在蜀中稱帝多年的蜀國,當今天下便有著三個皇帝。
這三帝之中,蜀中的那位皇帝雖然稱帝最早,但論起聲望來無疑卻是最淺薄的,除了蜀中之人外,根本就無外人認可其帝位。
而剩下的兩個皇帝中,吳帝楊渥的聲望當然是最大的,而且得到了各地藩鎮的擁戴,再加上吳國的國力最為強盛,又在去年剛剛擊敗晉國,所以被認為是當今正統。
而晉帝李存勖雖說聲望比楊渥稍弱一些,但也不遑多讓。
晉國的實力雖然比不過吳國,又經歷了去年的大敗,但也不可小覷;再加上李存勖自稱自己才是繼承大唐正統之人,並以大唐為國號,所以天下間同樣有不少人認為晉國才是當今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