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在軍官將領的帶領下向吳軍請降。
到下午的時候,整場大戰徹底結束,吳軍以極為輕微的代價在極短時間內就大獲全勝,徹底將六萬梁軍擊潰,最終逃出去的潰兵,包括王晏球統領的騎兵在內,一共都沒有超過五千人;至於其餘梁軍不是投降被俘就是當場被格殺。
而且就在當天下去,原本已經成功逃亡出去的王晏球也率領一千騎兵折返回來,向吳軍投降。
原來王晏球帶著殘兵逃出去後,駐軍於三十里外的一處山崗上。
望著周圍如喪考妣,在寒風之中戰慄發抖的殘兵敗將,王晏球心灰意冷,深知梁國已經完了,即便逃回梁國也沒什麼前途。
所以猶豫再三後,王晏球又帶著這一千騎兵回來向吳軍投降。
至此,梁軍最大的一支主力軍隊徹底覆滅,梁國最後的依靠已經蕩然無存。
而這一戰的勝利也意味著,梁國這個曾經橫掃天下的強大勢力即將步入滅亡。
……
“大王,留守寧陵的霍彥威如今已經成了孤軍,若是聽聞今日一戰的訊息後必然人心惶惶,在下願親自前去勸降霍將軍。”
“大王,拱宸左廂都指揮使陸思鐸與末將交好,當年末將與陸將軍有著過命的交情,若是大王允准的話,末將願主動前去勸降陸將軍,不必勞煩大王一兵一卒。”
“大王,末將當初與王瓚有些交情,末將願親自去勸降王瓚。”
……
中軍營地內,將抓獲的俘虜安排妥當後,剛剛投降吳國的段凝、王晏球、康延孝等將領便急不可耐的主動請纓,提出幫吳軍去勸降依舊在抵抗的霍彥威、陸思鐸、戴思遠等將領。
這些降將在投降吳國之後都得到了相應封官加賞,其中率先倒戈一擊的康延孝自然是受到最多的封賞,當場被任命為效義軍都指揮使,加封亭山侯,率領麾下將士繼續為吳國征戰效力。
而在逃離之後重新返回來投降的王晏球同樣受到較高禮待,被任命為驍騎軍都指揮使,率領麾下騎兵在柴克宏麾下聽命。
這兩位將領都是主動投降,尤其是康延孝乃是臨陣倒戈,直接導致梁軍的戰敗,所以二人的封賞是最多的。
至於其他將領也各有安排,除了一部分加入效義軍繼續為吳軍效力外,其他將領或是轉為廂軍軍官,留駐地方,或是轉為文職,或是直接罷官免職,回家賦閒。
畢竟這些將領都是臨危之時才投降的,他們得到的待遇自然不能與康延孝、王晏球二人相比;而且這一次光是投降被俘的梁軍就多達五萬多人,這麼多的梁軍自然不可能都編入效義軍,否則可能導致效義軍勢力過大,影響到將來的穩定。
所以楊渥最後的安排就是將這些俘虜中的部分精銳老兵繼續用於征戰,其他士兵或是等到戰後直接解散,或是改造成廂軍留守地方。
至於段凝這位最後時刻下令全軍投降的梁軍主將,楊渥並沒有給他授予官職,僅僅冊封其為方城伯,成了一個閒散之人。
此人沒什麼能力,僅僅依靠行賄和巴結權貴才得以上位,這樣的將領楊渥自然不怎麼看重;若不是看在他是梁軍主將,又在最後下達投降命令讓吳軍減輕不少傷亡,只怕楊渥連閒散伯爵都不願封賞給他。
未能得到任何官職,這讓擅長鑽營的段凝自然不滿意,他眼珠子一轉便向楊渥提出來,自己願意以梁軍主將的身份寫信勸降霍彥威等將領。
而王晏球、康延孝等人自然不甘落後,也紛紛提出願意親自前去勸降其他各將領。
如今整個東面戰場上,依舊在抵抗的梁軍主要是控制著開封、滑州、濮州等地的戴思遠,控制著寧陵的霍彥威,率部在許州與李簡對峙的陸思鐸,以及汝州守將王瓚。
這四路軍隊裡面,又以陸思鐸部兵力最多。
此人乃是一員驍將,尤其擅長騎射;他在自己所用的箭矢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每次射出去後都必定會命中目標;當初在河北與晉軍大戰時,有一次還射中了李存勖坐下戰馬的馬鞍。
此人目前率軍在許州與李簡對峙,麾下不僅控制著近三萬大軍,同時許州城內的高季昌之所以能堅持到現在也是因為他的支援。
若是能將陸思鐸勸降,高季昌在失去了依靠後自然也只能乖乖請降。
至於鎮守汝州的王瓚,此人麾下兵力同樣不少。
汝州作為通往洛陽的重要門戶,朱友貞調集重兵在當地防守,可以說除了段凝麾下大軍外,其他梁軍最大的一支軍隊就在汝州駐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