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五行笑笑,說道:“吳先生,道理就不用多講了,你只需說出將軍先人的墓葬所在。”
髯翁道長在一旁以蔑視的目光瞄著吳道明。
“孫熙澤的墳墓就在我們腳下。”吳道明說道。
何五行與髯翁道長環顧左右,面上俱是疑惑不解的神態。
“你們看,此金牛山平地突起如伏牛狀,山腹內收,左右護砂環抱,穴山左側青龍並非休眠之狀,而是高昂起頭,桀驁不馴,形踞不肯降服,回頭斜視,呈分庭抗禮之態,是為嫉主之象。《葬經》雲,‘故虎蹲為之銜屍,龍踞為之嫉主’。況拔地而起,無平緩山麓,無支脈扶持稱為‘蒼龍無足’,子孫有滅族之虞。孫將軍乃為不世豪傑,桀驁不馴,中年於遠征軍中便已抗命杜聿明,後又與蔣家父子分庭抗禮,皆因此青龍昂首之故,然而蒼龍無足則導致禍起蕭牆。”吳道明侃侃道來。
“既如此,便請你指出穴在何處。”何五行說道。
“跟我來。”吳道明搶先而行朝金牛山上而行,山不高,大約100餘米,眾人皆是身懷武功之人,須臾便已登上了山頂。
吳道明手指著西北方向說道:“此地支龍潛於地下,像波浪一般,亦如奔跑的駿馬,來時如賓士狀,勢不可擋,停止時則像屍般,了無生氣,說明墓主的後人必如驛馬不停的運動著方大貴大吉,一旦停滯下來便主兇解,孫將軍馳騁沙場為吉,在臺灣偏安一隅為兇。”
何五行與髯翁道長面面相覷,做不得聲。
“還有,面向東南的那塊地,穴形如鋤,前後三分,中間突兀,預示著墓主三個男丁後人,以老二為尊,其壽最長。”吳道明解釋道。
“吳先生說的不錯,將軍的哥哥早年死於日本,弟弟文革期間受迫害而亡,請問先生可還有什麼佐證麼?”何五行不由得肅然起敬了。
吳道明眼瞅著師太,師太的目光中充滿了欽佩與溫存。
“這很簡單,看見青龍砂背部嵌著的那塊碩大的青黑色片石了吧?將軍的後背緊靠脊椎左側有一塊彈片應該還在。”吳道明說道,其面對著師太的眼神裡滿是自得之色。
“將軍未能取出的第十三塊彈片正是在背部,從左側斜著插入了脊椎裡,因此無法手術取出。”何五行驚愕的說道。
“炸掉那塊片石,將軍便可手術了。”吳道明微笑著說道。
師太突然道:“有人來了。”
山背後的樹林裡傳來了“咔咔”的砍柴聲,眾人憑息靜聽,林中斧斫聲裡,夾雜著一絲低沉悲壯的歌吟:
“吾軍欲發揚,精誠團結無欺罔,
矢志救國亡,猛士力能守四方,
不怕刀和槍,誓把敵人降,
親上死長,效命疆場,才算好兒郎。
第一體要壯,筋骨鍛如百鍊鋼,
暑雨無怨傷,寒冬不畏冰雪霜,
勞苦是顧常,飢咽芘與糠,
臥薪何妨,膽亦能嘗,齊學勾踐王。
道德要提倡,禮義廉恥四維張,
誰給我們餉,百姓脂膏公家糧,
步步自提防,驕縱與貪贓,
長官榜樣,軍國規章,時刻不可忘。
大任一身當,當仁於師亦不讓,
七尺何昂昂,常將天職記心上,
愛國國必強,愛民民自康,
為民保障,為國棟樑,即為本軍先。”
孫立人百科
孫立人(1900…1990),抗日名將,字仲倫,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人,祖籍安徽舒城。父孫熙澤,光緒甲午科舉人,歷任登州知府,登萊青膠道臺,山東審判廳長等職,為段祺瑞皖系的重要文職人物。後從事教育,曾任北平中華大學校長。 192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學,就讀於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1924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後又考入弗吉尼亞西點軍校,攻讀軍事。1927年畢業,應邀遊歷歐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國軍事。1928年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任中尉隊長。1930年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任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4團團長。
稅警總團由財政部長宋子文一手建立,武器從美國購買,排以上軍官大部分由留美學生但任。在宋子文的支援下,孫立人努力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千方百計訓練部隊。他把中國傳統教育和美國軍校的教育方式結合起來,制訂出適合自己部隊需要的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