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34部分

用之前,核能僅僅是一個“過渡”。

在經過近12時的商量後,本地時間5月29日深夜,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執政聯盟做出了一項歷史性決定——將於2022年前關閉境內的所有17座核電站。當日本還在忍受著核洩漏“後遺症”的折磨時,作為世界上的主要核能大國,德國成了第一個在“棄核”方面吃螃蟹的人。

面對這一結果,德國國內的反應顯現兩極化:有媒體將其比方為又一個“柏林牆傾圮”式的重大轉折;一些製造業企業則抗議拋卻核能後可能呈現的電價上漲。處在輿論漩渦中的默克爾,此刻心裡想的恐怕只有一個問題:未來10年德國將要經歷的陣痛,會不會換來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然而,德國在能源政策上的大膽轉身,面前並不是是陽關大道。目前,德國17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13來自天然氣,40以上來自煤炭,23來自核能,關閉核反應堆所帶來的電力欠缺將需向其他替代能源領域投入至少1500億歐元來彌補。德國議會能源和經濟政策講話人約阿希姆?菲佛暗示,政府“還沒有一根魔法棒來生出這麼多錢”。

而為成長可再生能源埋單的,不只是政府,還有廣大德國民眾。對生產商來,可再生能源的價格必須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才能確保其投資盈虧平衡,這意味著電力消費者須支付更多的錢來彌補政府對廠商的津貼。

另外,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輸送需要對電進行大量投資,客觀上也會帶來電價的上漲。目前,從製造業到化工行業,德國各相關企業正在向默克爾政府施壓,要求其對即將到來的電價上漲進行干預,以避免生產本錢隨之上漲。

由於可再生能源還不得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