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還是索馬利亞,都已經到了必須想辦法壓倒對方的時候。
這時候兵力的數量就變得很重要,既然無論是空中還是地面作戰都進入了平衡狀態,那能夠打破平衡的就是數量。
在中東戰場上,李嵐為什麼要不計代價的武裝起中東部隊,而北約又什麼要一直增兵中東,為了就是最低限度的保持戰爭優劣的平衡性。然而再從平衡中尋求突破。
而北非戰場的開闢,也是另一個較量的開始,中東的意義在於石油,而北非戰場的意義在於實力的對拼。
在北非戰場,才是北約軍隊和索馬利亞軍隊的主戰場,在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這兩個國家內,北約軍隊已經站穩了陣腳。
源源不斷的兵力和物資,可以快速從義大利運上北非戰場,又是一場巨大的國力消耗戰。
而李嵐自然無法坐視北約從北非進攻下來,只能以北非這裡為戰場的核心,打一場國門外的戰爭。
只是李嵐十分的清楚,北約的戰爭潛力一直都大於索馬利亞,儘管他可以利用部隊的指揮優勢,用少量的部隊去對抗北約的軍隊,但這依舊無法改變雙方國力對比的消耗比例。
現在的北約已經不單單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還包括了英法兩國的所有海外領地和下屬國,以及美國大量的盟國。
而李嵐這裡,說句難聽無論是中東還是非洲國家,都需要依靠他一個人來支撐。
索馬利亞的國力是絕對不可能和如此龐大的聯盟對抗的,現在看似雙方都依舊保持平衡的狀態,北約沒有取得任何優勢。
可那只是地區戰場已經進入了飽和狀態,北約就算想要加大戰爭和兵力的投入,也面臨著後勤的驟至。空有強大的力量,卻無法放開手腳的施展出來。
而且戰場的飽和性,也不是盲目投入兵力就可以改變戰爭態勢的。就好像在中東戰場,一百萬的兵力投入。已經達到了土耳其境內後勤保障的最大限度。
而且戰場上,部隊的運動作戰也都進入了飽和。再投入部隊已經是沒有意義了,因為進攻的部隊,只能保持那麼高的效率,增加的部隊,也只是坐在冷板凳上,連替補的資格都沒有。
北非戰場也是如此,北約在這裡投入了一百多萬的軍隊,已經讓全線作戰的兵力達到了飽和,而紅警兵團和衛戍部隊。也投入了一百萬,雙方的戰線已經拉到了最長,作戰部隊的投入已經達到了最好的作戰效率,還有後勤支援的平衡。
無腦的增兵只會讓後勤壓力變得更大,並且由於部隊的密度過高,增加部隊的傷亡。
這就是現代戰爭和二戰時期最大的區別,在沒有陣地戰壕作戰的年代,運動作戰已經成為的常態,部隊也只有動起來。才有生存根本。
密密麻麻的大軍擁擠在一片戰場上,幾枚導彈下來,就真的只是徒增傷亡而已。
而且進攻的火力上,該是如何密集。還是那麼密集,子彈的射程該是多遠,還是那麼遠。
也正式戰場的容量問題。使得李嵐一直都是遊刃有餘,不至於讓戰鬥變得太過於幸苦了。
只是他也很清楚。這樣的局面不需要多久就會被打破,北約北約隨時可以開闢新的戰場。
這是他不具備的優勢。也可以說是最大的劣勢,擁有六百萬兵力的北約,現在還有三百萬未投入戰場。
北約完全有能力繼續開闢第三個和第四個戰場。
而半年來,北約之所以遲遲沒有動作,原因在於開闢新戰場到底有沒有意義。
中東和北非的戰場,北約已經成功牽制住了索馬利亞大量的兵力,這個時候就算再開闢戰場,只會讓自己的富餘兵力被牽制進去。
戰爭就是為了勝利,北約這場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打敗索馬利亞,繼續開闢一個遠離索馬利亞的戰場,根本不足以讓索馬利亞戰敗。
從一開始,北約想要打的地方,其實就是索馬利亞的本土。
如果不是索馬利亞本土有著十分完善的防禦體系,北約聯軍早已經對八卦城展開全面的進攻了。
根本沒有開闢北非戰場的意義,因為在也沒有比直接在敵國戰場上,對敵人展開攻擊,更能消耗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了。
所以,北約一直都在權衡,開闢第三個戰場,到底有多少意義?
這種權衡一直都沒有結果,可想要登陸索馬利亞本土,就必須要想辦法幹掉索馬利亞的海軍,否則他們根本沒有登陸索馬利亞本土的可能性。
問題也就回到了原點,幹掉索馬利亞的海軍,也就成為了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