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古聖先賢,早已提供給我們很多知識,告訴我們有效地途徑,告訴我們很多得“道”、修“道”的法門,為什麼大家很少去理會?然後又感嘆人生煩惱多多,做人很辛苦,豈不是十分矛盾嗎?

翟鴻燊老師在談到“如何高品質的溝通”時說過:道不遠人,平常日用不離道,溝通絕對不是教點方法和技巧就會了,一個心胸狹隘的人,講不出來大格局的話,一個沒有使命感的人,講不出來有責任的話。

比如:“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人原則;“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不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誼;“見賢思齊”、“無欲則剛”的人生哲理等等,沒有一定的格局、境界是不可能有這些體悟的。

知識很容易就能學來,尤其今天是網際網路時代,很多知識根本不需要儲備,只需要檢索就可以了,但是人的能力是練出來的。但是人的胸懷、人的境界、人的格局、人的德行是修出來的。如何修煉?這得要從中國幾千年來留下來的傳統文化入手,因為這些都是經過幾千年驗證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思想、儒釋道,還有書法、繪畫、古音樂等等,這些都是古人留給後人得“道”的捷徑,我們為什麼不把自身修養、境界、格局提高呢?還在埋怨、還在抱怨,那能解決  “授業”,“業”可以理解為事業,即人們的求生存的技術與能力。可以理解為“七十二行”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知識。 “解惑”,“惑”疑問,疑惑,即人生歷程中的困惑。

 。。。   第六十七章傳道授業解惑是師者的幸福【四】

        那段風雲變幻的時期的惡況是我這輩人無法想象得到的。許多校長、教師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一些以“士可殺、不可辱”為人生觀的知識分子,因為不堪受辱而自行了結生命。譚老師的兒子、媳婦很多都當過教師,但經歷了那段時期後,因“見過鬼”都放棄當教師了。但譚老師和張老師忍辱負重、沒有放棄,始終作為教師教育一代一代的學生。譚老師和張老師都是師範畢業,一出社會就當教師,直到退休。紅色時代結束後,兩位老師苦盡甘來,終於迎來了大平反和恢復了名譽!聽張老師說,當時小欖的平反大會是在酉港小學的大禮堂舉行的。改革開放後,校長、教師等的教職員工的地位、待遇得到大大的改變。1985年1月,每年的9月10日被定為我國的教師節。

        時至今天,校長、教師等從事教育事業的,被歌頌為“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臭老九”之名銷聲匿跡!但每當提起這個惡名,總有一點刺痛。閒談中的譚老師、張老師似乎“看得很開”,我關心地說“不要動氣”。他們都說:“沒有動氣,現在心境很平靜。”我覺得這段經歷是對他們的磨練,給他們的人生增加了許多蕩氣迴腸的故事。現在,譚老師和張老師兒女、孫輩成群,而且都有成就,他們享受著天倫之樂。張老師的身體稍弱、眼睛稍差,譚老師就每天都牽引著老伴,在公園裡散步、回家吃飯。曾老師的記性稍差,程老師就幫曾老師記住一些事情。從相識到現在,他們就是這樣扶持著對方。他們身體還可以,心境樂觀豁達又有文化修養,他們是我的啟蒙老師,幾十年來,我目睹了他們的興衰起落,和飛黃騰達,我由衷的敬佩和羨慕他們榮辱不驚的品德,和見獵不喜的談定胸懷,每當我看到他們相互牽著手攙扶著回家的背影。我由衷地祝他們健康長壽、能這麼一直走下去,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已經有了宗教的境界,人活在世界上不要計較做了多少善事,要計較的是你的心有沒有轉向光明的這一面,如果你的心沒有轉向光明,還是自私自利,有一個人我的隔閡,你再怎麼樣思考,學習,或者行善也沒有用,所以這裡講的是覺悟。

宗教裡面一直都有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概念,其實講的是一種覺悟,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等其他宗教,都要有覺悟的問題,不覺悟沒有用。耶穌在死的時候,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