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件青花玉壺春瓶,頸較細,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整體看起來就像是西遊記中觀音所拿的玉淨瓶一樣。
這種器型也是從唐代寺院中的淨水瓶演變而來,造型定於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依然在流傳著。
手中的這件玉壺春瓶,其腹部飾有青花芭蕉竹石圖案,欄杆周圍,芭蕉和蘭竹生於奇石之間,生機盎然,富有園林小景的情趣,可以說是有著獨特的意境。
從紋飾和青花上,陳逸就已然完全瞭解了這件瓷器的資訊,待到翻到底部,看了看底款,他不由笑著點了點頭。
“陳先生,不知這件青花玉壺春瓶如何。”吳奇勝此時故作緊張的說道,他這裡的古玩,有些是從正規渠道購買的,有些則是從暗地裡收上來的,而這件古玩,就是從一家大型拍賣行得來的。
“吳先生過於小心了,這件玉壺春瓶是件大開門的東西,胎釉精細,釉面光潔瑩潤,氣泡細小,青料為純藍色,穩定而明快,紋飾上,筆法與雍正相似,但與康熙比較起來,缺乏一些力度與生氣,所以,這應該就是清代乾隆官窯的青花瓷器了。”陳逸笑了笑,將這瓶子擺回到桌子之上。
“哦,多謝陳先生,是我太謹慎了,總覺得這瓷器有些不對,請看下一件。”吳奇勝連忙感謝。
陳逸看向下一件古玩,這是一件畫作,比起瓷器來,鑑定畫作,難度要更大,畢竟瓷器都是一些固定的特徵,而畫作,卻是各不相同,代表的是作者內心的情感。
想要成功鑑定一幅畫作,必須要對原作者有著深入的瞭解,否則連其風格與筆法都一無所知,又如何能鑑定出是否真品。
“陳先生,這是李可染的一幅清漓漁歌圖,是我在一個古玩商手裡得到的,我對畫作也是有著一些研究,當時和我一塊的幾位收藏家,也是覺得這是真品,所以就買下來了。”吳奇勝連忙向著陳逸介紹著這幅畫作,這是他最看重的一幅畫了,而且內心覺得這絕對是真品,現在拿出來,也是讓陳逸確認一番,並且藉此機會希望陳逸能看上這幅畫作。
第八百零六章兩件青花花神杯
陳逸稍稍點了點頭,在過去練習繪畫的過程中,他也專門瞭解過許多著名書畫家的資訊資料,包括他們所流傳下來的著名畫作,研究他們的筆法。
不說他認識的這些老爺子的收藏,單單是他師傅鄭老,就收藏著許多著名書畫家的作品,這無疑為他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更使得他從中得到了許多益處。
除此之外,在天京學習的那段時間,中央美術學院的傅老,也是向他專門講解過一些著名畫家的筆法,使得他受益匪淺。
如果說近現代最為著名的兩位畫家,無疑就是齊白石和張大千,而李可染,正是齊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原名永順,出生於平民之家,父母雙親均不識字,其童年酷愛戲曲繪畫,常常用碎碗片在地上畫戲曲人物,博得鄰人圍觀。
而在小學時,圖畫老師見他聰慧好學,讚歎孺子可教,素質可染,逐給他取學名可染,在之後,他遊徐州城,見一書畫社內,有數位老畫師正在作畫,在窗外趴著觀看數日後,被一些老畫師知曉,於是登堂而入室,拜入徐州一位畫家為師,正式啟蒙書畫。
接下來他入天海美術學校師範科,得見吳昌碩真跡,在一次學校紀念會上,聽康有為演講,得知華夏繪畫是世界藝術的高峰,因此被激發鬥志,離職獻身書畫藝術。
在將近四十歲時,拜齊白石為師,相隨十年。其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齊白石一生收徒十二位,其在繪畫藝術上最有成就的兩大弟子,便是李可染和李苦禪,至於梅蘭芳這一位華夏有名的人物,嚴格來說,在戲劇上有著極大的藝術成就,但並不是畫派中人。
只是這二人也僅僅達到了齊白石門下最有成就而已,未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達到如齊白石一樣一代大師的水平。
陳逸慢慢欣賞著李可染的這幅清漓漁圖,這幅圖上描繪的是灕江之上,眾多漁船正在打漁的景象。
除了描繪出了江上漁船之外,岸邊的房屋草木,都同樣在圖畫上出現,給人一種濃厚的風土人情之感。
以畫作鑑定而言,分三個等級的難度,最容易的就是當代人仿古人的,因為在材料收集上,就很不容易。比如宣紙,比如畫墨。如果採取茶汁染畫等做舊方法,出來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最容易判別,也是造假者最不願意勞心費力的。
而稍難一些的,便是古人仿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