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病不出。他最積極的時候,是反對彭德懷,在廬山會議上很活躍。對於林彪的歷史功過,要實事求是地分析。
博古也是有功有過,但博古是坦誠的人,知錯認錯,表裡如一,不像林彪那麼陰險。
博古是一位天才的宣傳鼓動家。他的嗓門大,講話富有鼓動性。他的報告,很受工農大眾歡迎。他一邊說,一邊做手勢,動作很大。王稼祥講話則小聲小氣,顯得很斯文。
訪張聞天夫人劉英(7)
不過,博古那時從蘇聯回來,起著“留聲機”作用。他照搬來自莫斯科的指令,成為王明的親密夥伴。
博古作報告時,喜歡來幾句俄語或者英語。他的俄語、英語確實不錯。但是,來幾句“洋文”,不知出於他的習慣,還是顯示自己的才能——他的確是“才子型”人物。張聞天作報告,則從無這種習慣——雖然張聞天不僅曾留學蘇聯,而且留學美國。
哪兒有博古,哪兒就有他的洪亮的聲音。他很開朗、活躍,屬於開放型、外露型的。作起報告來,理論一套又一套。
在遵義會議之後,博古下了臺。他的優點是很快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誠懇地在毛澤東領導下工作。到了延安之後,博古不論是做統戰工作還是宣傳工作,都很出色。
劉英記得,有一回開會時,毛澤東對博古說,《解放日報》可否發表一篇社論,批駁一下“原子彈萬能論”。會上,毛澤東講了自己的觀點。會議還沒有結束,博古便把社論草稿遞給了毛澤東,真可謂“倚馬可待”!
在中共“七大”,博古曾很坦率地檢查了自己過去所犯的“左”傾錯誤,得到大家的諒解。
很可惜,博古死於空難。不然,他還可以為黨多做工作。
長征初期,紅軍連吃敗仗,是因為博古把軍事指揮權拱手讓給“洋顧問”——李德。李德是德國人,號稱“街壘專家”,他所擅長的是陣地戰。由他來指揮紅軍,一不懂中國國情,二不懂游擊戰,怎麼能不連連敗北呢?
李德喜歡喝酒。特別是打了敗仗,便悶頭喝酒,借酒澆愁。但是,紅軍規定,不能喝老百姓的酒。有一回,劉英見到李德喝得醉醺醺的,一檢查,他的酒是從老百姓那裡拿的。身為中央縱隊秘書長的劉英,發現“洋顧問”違反紀律,毫不留情地當面批評他。人高馬大的李德,見這個嬌小的中國婦女批評他,藉著酒力,拔出手槍,朝天啪啪開槍,嚇唬她。誰知劉英不怕他的恫嚇,向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作了報告。王稼祥來了,批評了李德。這時,李德才不做聲,不耍酒瘋。從此,李德見到劉英,愛理不理的。劉英呢,只要你違反紀律,還是照樣批評。
劉英還提及了鄧發,當年的國家政治保衛局局長(國家安全域性的前身)。鄧發跟博古於1946年4月8日由重慶飛返延安時,同機遇難。鄧發是水手出身,會做一手好菜。在延安時,鄧發常常“露一手”,比如他做的“白斬雞”,確實又嫩又鮮。不過,他在肅反工作中過“左”,誤傷了不少同志。這樣,在中共“七大”時,他沒有被選入中央委員會。雖然如此,他仍積極工作。毛澤東也給他許多鼓勵。不料,他突然死於空難,才四十歲。
跟劉英結束了長談,向她告別之際,我對這位“具有鋼絲一般堅韌的精神”的長輩,充滿深深的敬意……
。。
田家英夫人董邊憶田家英(1)
一個很好記的“雙十二”之日——1942年12月12日,在延安的一個普通的窯洞裡,入夜,一盆炭火旁圍著三個人。炭火上架著個鐵鍋,正在冒著熱氣,噴溢著紅棗的清香。
滾燙的紅棗盛入三隻搪瓷杯,三個人喜笑顏開,邊吃邊聊著,婚禮就這樣進行著。
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簡樸的婚禮:除了新郎、新娘之外,唯一的“來賓”便是證婚人——黨支部組織委員彭達章。棗子湯是“婚宴”上唯一的一道“菜”。
新郎、新娘都是中###員、延安中央政治研究室政治組幹部。新娘二十四歲,叫董邊;新郎二十歲,叫曾正昌,常用筆名田家英,後來以筆名聞世。他們的結婚手續極其簡單。結婚的當天,董邊給黨支部書記周太和寫了個紙條:“我和家英今天結婚,請組織上批准。”周太和看罷,微笑地朝她點點頭,就算是表示批准了。
新房還沒著落,怎麼辦?黨支部書記主動讓房。周太和原本和黨小組長一起住一個窯洞,兩人分別搬到別的地方去,騰出那窯洞,成了田家英和董邊的“洞”房。田家英和董邊把自己的鋪蓋卷搬過來,那“洞”房的佈置就算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