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桿子裡面出強權,拳頭大的才是硬道理。既然如此,那些所謂仁愛寬厚的美言還是口頭上說說就可以了。而在實際的情況中,當然還是盡最大努力削弱對方的實力,增強自己的實力。如此,才能確保大褚總是站在上風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君少優還是非常喜歡沈作興與徐懷義兩人的作戰方式的。因為他跟莊麟的這一支隊伍,礙於匈奴大王子克魯等人的存在,礙於那狗屎的&ldo;仁義之師&rdo;的名聲,就眼睜睜的放過了許多次可以大發橫財的機會‐‐甚至可以說除了擊潰忽而扎大軍那次以外,在他和莊麟的領導下,大褚將士真正做到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高尚與仁義。不光如此,為了邀買人心安撫流民,君少優與莊麟一路行來,還將不少不好帶走的牛羊,馬匹送給各個部落的百姓。不過看著他們一個個感激涕零的主動幫助大褚將士駐紮營地的模樣,君少優與莊麟也覺得沒白散財就是了。這簡直就是&ldo;仁義之師每達一地,百姓翹首以盼,不戰而勝&rdo;的最佳典範。等到訊息傳回京都之後,相信那些最愛雞蛋裡挑骨頭,成日唧唧歪歪的文人書生也說不出什麼來。當然,君少優也在這不斷散財邀買人心的過程中悄悄佈下自己的暗棋。不過此乃後話,暫且不提。且說林惠將西北大捷的喜報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傳往京都,朝野上下聽聞此言,俱都欣喜若狂。永乾帝在宮中大擺筵席,並下旨免除三日宵禁以示慶賀。又在次日大朝會上正式提出建立西北都護府的事情。一時間群臣激昂,紛紛上表慶賀。同時,鎮國將軍府與世家一脈也將眼珠子盯在這個西北都護府上。因鎮國將軍府與世家一脈鬥爭太過激烈,永乾帝為平衡兩方人馬,最終選了一個無甚背景卻頗有實才的五品外省官員接任了西北都護府都護的位子。表面看上去,鎮國將軍府與世家一脈暫都妥協了。只有莊麟與君少優兩人才知道,這位不顯山不露水,看似沒有任何背景的外省小官員其實是莊麟的心腹。不是鎮國將軍府一脈,而是莊麟一脈的心腹。一個月後,這位姓鍾名睿的新鮮出爐的西北都護府都護在進京面聖敘職之後,一路輾轉到達匈奴王庭。莊麟與君少優並麾下人馬大擺筵席為其接風洗塵,鍾睿客客氣氣的表示感謝,不過態度也僅止於此。接風宴過後,莊麟立即示意麾下官員與鍾睿交接工作。於此事上,莊麟並沒有像很多人猜想的那般大有藏掖,或者猶猶豫豫,而是實打實的將自己手中掌握的資源和情況一一告知,充分表示出對大褚對永乾帝的忠心耿耿,霽月光風。莊麟疏闊爽朗的態度得到鍾睿的好感,這位新鮮上任的都護大人曾在各種公開場合以及自己的心腹幕僚面前對莊麟大加稱讚,認為永安王果然是個光明磊落之人。而與之相對的,永安王也頻頻下帖子邀請鍾睿品酒賞雪,雙方關係越發親近融洽。如此情況多少人在暗中捶胸頓足,懊惱不迭。尤其是莊周與世家一脈,他們實在是不想看到軍功更上一層樓的永安王與這位手握實權的西北都護有太多的私下往來。只可惜近水樓臺先得月,恐怕這次博弈又讓莊麟撿了個大頭。莊周與嚴家眾人甚不服氣,唯有使人私下離間永乾帝與莊麟的關係。不斷編排莊麟之所以禮遇這位西北都護,全然是為了將整個匈奴握在手中。只可惜永乾帝不是個白痴,他雖然因為日漸老邁而慢慢喪失了年輕時候的英明神武,但也不是個任人愚弄的老頭子。鍾睿如此不避諱的敬服和稱讚透過各種途徑傳到各個勢力的耳中,自然也能被那些潛藏在西北都護府的暗衛忠實的上報給永乾帝。和旁人不同的是,永乾帝在接到線報之後,非但沒有懷疑鍾睿暗中效忠莊麟,反而隱隱鬆了一口氣。只因他覺得鍾睿行事坦蕩,並無藏掖,反而不像是與人暗中&ldo;私相授受&rdo;。何況在鍾睿前往匈奴之前,永乾帝也在京中召見過鍾睿,併為此事與鍾睿詳談一番。永乾帝相信良禽擇木而棲,他認為鍾睿是個聰明人,一定會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何況他的大兒子莊麟雖然出身行伍,但並不代表莊麟就是個魯鈍的人。相反的,莊麟能在少年之時立下如此戰功,雖有其外祖一家幫扶籌謀,但莊麟本人也是個極為聰明通透的。而一個聰明的人,又豈會無緣無故的得罪一位手握實權的封疆大吏?所以莊麟刻意拉攏鍾睿,與鍾睿交好的行為都在永乾帝推測當中。這也是一個政、治素養過關的人必有的反應。如若莊麟真的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與鍾睿起了嫌隙,永乾帝才會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