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在諸官昏昏欲睡之際,朱顯波終於提到了重點。
“朕自登基以來,雖然自認勤政愛民,然天命難違,朕年歲逐漸大了。江山社稷需要年輕人來接班。朕想趁著今天的朝會,立下儲君……”
“譁……”昏睡的百官開始騷動,儘管他們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但是立儲君不是有下官上奏,而是由皇上在新年的第一次朝會上提出確實有點意外。
而且此時的漢王殿下人還遠在印度洋,皇上要立儲君,會是誰呢?朱朝光?朱朝燦,又或者是朱朝封?
所有人心裡沒底,包括徐光啟和王承恩。
尤其是王承恩,節前皇上頻頻單獨召見幾位大臣,唯獨沒有自己,難道?
“朕以為儲君之位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變故,朕百年之後江山社稷和大明的數萬萬子民就要交給他。因此必須選一位德才兼備之人。
大皇子朱朝陽,現已成年,文武雙全,歷任兵部侍郎,監國、馬六甲總督和印度洋商貿隊指揮。在陸軍和海軍都接受過鍛鍊。
朕以為大皇子,漢王殿下是我大明儲君的合適人選。諸位愛卿以為如何?”朱顯波沒有給諸位大臣打岔的機會,直接宣佈了候選人。
這其實也是朱顯波整個春節在思考的一件事情,畢竟朱朝陽從目前表現出來的氣質來說,並不差。而自己要推行改革,必須穩定住朝中的局面,讓某些人斷掉幻想也是一種選擇。
那些原本中立立場或者朱朝陽的支持者總算鬆了一口氣。而反對者也鬆了一口氣,準確的說是洩氣,皇上看來早有準備,他們今天是倉促應戰沒有勝算。
“皇上選賢任能,微臣贊同。只是漢王殿下如今遠在印度,如若冊封,皇上可否下旨另選賢臣換回漢王殿下?”徐光啟小心翼翼的問道。
他這番話有好幾層意思,最明顯的無過於他徐光啟擁護皇上的決定。至於禮節上,國之儲君理應呆在京師協助皇上處理朝政。大明的當朝太子遠在印度做生意,這些士林出身的官員們一時無法接受。
“微臣贊同徐大人,皇上,請即刻下旨召回漢王殿下,早日完成冊封。”原本就是朱朝陽的支持者的王拓在朱顯波宣佈要立儲那一刻也沒反應過來,前些年他和諸位大臣提過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曾經一度都只差宣佈了,皇上還是壓了下來。
如今選擇這個時間點宣佈儲君人選,王拓也一直擔心朱朝陽落選,現在總算一顆石頭落地了,見到徐光啟支援皇上的決定,王拓也迫不接待的表態。
政務院首相、錦衣衛指揮,兩個權傾朝野的一品大員相繼表態,其他臣子只好陸續站隊,畢竟皇上這次立儲君選的是長子,符合祖制。
但是有一部分人例外,為首的就是國丈兼副相王承恩。
“皇上,國之儲君,身負使命關係重大。而漢王殿下遠在印度,微臣建議等漢王殿下回京之後皇上再做決定。”
王承恩的這番話看起來和徐光啟差不多,實則有天壤之別,他也強調了朱朝陽人在印度,冊立儲君,本人怎麼可以不在場?言下之意,本人可能不同意,又或者在漢王殿下回京的這段時間裡皇上會改變主意,當然如果再陰暗點,這漢王殿下也許回不來呢?
“是啊,皇上英武神明,體魄健壯,設立儲君不急於這一時。”王承恩一言既出,立馬有人附和,雖然表面上沒有反對朱顯波立儲,但是他們的策略和王承恩一樣,能拖則拖。誰知道將來發生什麼事情。當然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沒有比今天皇上立即決定冊封漢王殿下對他們更糟糕的結果。
好在符合王承恩的臣子畢竟還是少數。朱顯波又把眼光投向了劉立洋。
這個劉立洋也不知道為啥就是不願表態支援朱朝陽,這些年來,朱顯波一直想讓他改變主意,甚至將朱朝陽調到兵部做侍郎,成為他的直接手下。他雖然沒有像王承恩那樣明確反對朱朝陽,並有自己的候選人。但骨子深處他還是傾向於支援朱朝光甚至張蕾的兒子五皇子。
朱顯波是想用嚴厲的眼神逼他表態,劉立洋不為所動。一來他還沒做好思想準備接受朱朝陽成為皇上,二來他認為目前的局勢之下,他的支援並不那麼重要,第三他也贊同王承恩和徐光啟的部分觀點,人遠在印度怎麼冊封。
朱顯波無奈,只得轉向李自成,李自成是朱朝陽的岳父。軍委大臣,為了避嫌不方便第一個站出來說話,但如今明顯朱朝陽的支援度不夠,朱顯波也顧不得那麼多了,那意思很明顯,不要顧及身份了,你得出來說話。
李自成心裡也急,當他聽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