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會小心的。”
老高常年跟炸藥打交道,必須時時刻刻謹慎小心。鼓搗那玩意兒,一個疏忽可能就把自己給炸上天了。
大名鼎鼎的諾貝爾發明了炸藥,卻在研究炸藥一次實驗中,把實驗室給炸了,父親被炸傷,弟弟被炸死了。
遠的不說近處也有,被炸藥炸瞎眼睛的,炸壞了手,炸殘了的,多少是聽過類似事情的。
老高不敢掉以輕心,領著兩個戰士,細心的刨坑安放大油桶。
袁朗就在一旁耐心地觀看。
到這一步,對於解放戰爭有過了解的人,便能夠看出來這是什麼武器——飛雷炮。
外號沒良心炮。
飛雷炮的構造非常簡單,它的炮身是一個大汽油桶,底部有火藥和木板做的發射裝置,油桶外圍用金屬線加固,一門“沒良心炮”就算完成了。
這種武器不僅能發射炸藥包,還能發射集束手榴彈,對近距離的敵人殺傷力巨大。
又是袁朗提前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武器。
飛雷炮最早出現,是四七年的時候,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一位工兵部隊的連長聶佩璋發明的。
工兵部隊在解放戰爭初期是高傷亡率的兵種,因為國軍大量修築碉堡,解放軍在缺乏重火力的情況下,
只能用人工攜帶炸藥包的方式,爆破水泥工事,爆破員常常有去無回。
工兵戰士有去無回,這讓老工兵聶佩璋非常心痛。
於是,聶佩璋就開始尋找一種遠端投放炸藥的方式,減輕戰士的傷亡。
聶佩璋用最基本的迫擊炮原理,在地上挖出一個一米長的傾斜坑道,然後用火藥和木板充當“發射器”,將捆紮成圓盤狀的炸藥包拋射出去。
這種“拋射坑”雖然簡陋,但是能把炸藥包打出去100米以上,在拔除火力點的時候綽綽有餘。
這一發明很快得到工兵部隊的歡迎,馬上在前線部隊得到推廣。
但漸漸地,戰士們發現“拋射坑“有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前期準備工作費時費力。
一個坑道的準備工作要花兩個小時,因為坑道壁要進行平整,角度也要進行計算。
而且在發射過後,因為火藥的後坐力坑道會被炸燬,等於打一炮就要挖一次。
於是乎,解放軍工兵部隊集思廣益,開始嘗試用其他容器充當炮筒,最後以加固過的汽油桶效果最佳,於是大量推廣起來。
這種武器口徑絕對驚人——桶有多粗,口徑就有多大,
巨大的炸藥包產生的強烈爆炸衝擊,所過之處,碉堡,人馬都會被炸飛。
許多被炸倒的敵人身上往往找不到任何傷口,卻七孔流血,是震死的。
弄清這種情況後,國軍把這種東西乾脆稱作“沒良心炮”。
四七年的東西,四零年就拿出來了,這又會對八路軍的抗日戰爭,有多大的影響呢?
袁朗目前不得而知。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飛雷炮的出現,對八路軍產生的影響肯定是好的。
“要好了,袁顧問你看行嗎?”
?兩個戰士坑刨得很快,在老高的指導下,已經放好了油桶。
並且拿出了提前準備好的十公斤炸藥包,隨時可以進行第一次試射了。
袁朗點了點頭:“我看行,清場吧,炸藥包的威力不用我說,大傢伙都離得遠點。”
留下一個自告奮勇的戰士啟動最後一步,眾人皆躲在遠處,翹首以望。
炸藥包的威力他們是見識過的,最大的缺點是重量,沒辦法投擲出去,只能工兵抱著接近。
而那要獨自穿過火力網,真就九死一生。
現在經過改造的大油桶,若是能把炸藥包拋射在敵人的頭上,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所有人都期待著,望著那名操作的戰士。
袁朗看著那人叫小王的戰士,熟練的引爆了油桶木板下的火藥。
只聽到轟的一聲,炸藥包飛了出去。
那是火藥爆炸產生推力所導致的。
土黃色的炸藥包在天空中劃過一道弧線,落在了一片空地上。
只聽轟的一聲巨響,落點炸起了大量的煙塵,遮蔽了眾人的視線。
“成功了!”
“咱們成功了!”
“啊啊啊,成功啦……”
眾人高興的雀躍歡呼,他們似乎看到了,這種武器投入到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