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可見諸葛亮並不是什麼傑出的戰略家。想到此;我對諸公道:由此隆中對可知;諸葛亮此人大局觀實不如奉孝;只是所謂戰術出色;戰略糊塗的傑出人才而已。為何如此之說呢;孤認為有三點不可行之處:其一:隆中對欲先奪荊州為根基;這荊州劉表基業;根基深厚;非輕易可動。而且是百戰之地;極易受敵四面攻擊;自保尚且不瑕;焉能全力北上進擊耶?其二:隆中對欲奪我軍益州之地;孤自信決不可能。有智謀不在其下的陸遜及沮授二人分鎮漢中及西川;再輔充魏延;李嚴;張任;嚴顏等名將;必能將諸葛亮擊退。益州若在我手;其焉能分出斜欲及宛洛耶?即便其能得益州;然則由於益州多山;雖極利於守卻同樣極不利於攻。故益州保守有餘;進取不足;若糧草供給困難;焉能支撐大軍強行北上耶?其三:即便諸葛亮等順利奪取荊州及益州;具有了北上出兵的先決條件;也必不能成功。一則中原財雄勢大;以中原十州之人力物力何懼之有。二則其即使一時得勢;江東孫權必會不喜;恐劉備及諸葛亮掃平中原後趁勢東下;必會和我等結盟前後夾擊;定能一舉將諸葛亮等擊敗。故我認為此隆中對過於理想化;只可想像卻不可能成為現實。可見諸葛亮此人非是最佳謀劃人才耳。諸公以為如何。諸人聞聽;紛紛稱是。皆道:諸葛亮雖然多才;卻並非無人可敵。吾軍中主公和奉孝二人便可擋之。)

次日,諸葛亮隨劉備來新野縣。徐庶見了,心甚喜,謂孔明曰:“汝三難皇叔,終肯出山也。”孔明密謂其道:“不若此,怎顯吾能也。”徐庶大笑。徐庶便請將軍師位讓於孔明,孔明不受。漢代以右為尊;劉備遂拜孔明為右軍師執掌三軍,徐庶為左軍師相輔。至此兩位賢士歸於劉備,劉備羽翼漸成,漸有王霸之相。

不久吾奪得幽州、鄴郡時,正欲於曹操相持於冀州。聞徐庶、諸葛亮歸於劉備。大驚,心想該來的還是要來啊,幸好龐統尚未歸附,否則難敵也。遂命四州、尤其是益州陸遜嚴防諸葛亮入寇,待我平定北方,再來決一雌雄。陸遜等皆聞吾天下英雄之論,知諸葛亮乃天下‘十大謀士’之翹楚,小心防備不題。

第二十八節 劉琦為脫身求諸葛

第二十八節 劉琦為脫身求諸葛

諸葛亮覆手定荊州

卻說孫權自孫策死後,繼領江東。承父兄之基業,廣納賢士,開賓館於吳會,命顧雍等接四方賓客。連年以來,你我相薦。時會有闞澤、陸績、張溫、程秉、駱統、呂蒙、潘璋、陳武等來投。文武諸人,共相輔佐,由此江東稱得上人之盛。

建安七年,曹操於倉亭破本初後,曾令孫權遣子入朝隨駕。權猶豫不決。問計於張昭、周瑜,周瑜等勸止,孫權於是不遣子入質。自此曹操有南下之意,但正值北方未寧,無暇南征。

公元204年十月,孫權引兵伐荊州江夏黃祖,戰於大江之中,祖軍敗績。權部將凌操,輕舟當先,殺入夏口,被黃祖部將蘇飛一箭射死。凌操子淩統,年方十五歲,奮力往奪父屍而還。權見風色不利,收兵還東吳。

孫權還東吳後,派諸將剿滅東吳各處山賊,不數月,盡皆平復。大江之中,有戰船七千餘隻,聲勢大振。孫權拜周瑜為大都督,總督江東水陸兵馬。

205年三月,孫權又議征伐黃祖。令呂蒙為前部先鋒,董襲與淩統為副,權自領大軍十萬,征討黃祖。

細作探知,報至江夏。黃祖急聚眾商議,令蘇飛為大將,陳就、鄧龍為先鋒,盡起江夏之兵來迎。混戰中,呂蒙、淩統奮勇擊殺鄧龍、陳就,大敗黃祖軍。蘇飛被東吳諸將圍攻,不敵,被潘璋所擒。黃祖知兵敗,不敢守江夏,棄江夏往荊州而走。於路被吳軍伏兵拿獲。孫權令皆斬。孫權知劉表不久必來複仇,江夏孤城難保,遂退回江東。

卻說孔明探知東吳已攻殺黃祖,現屯兵柴桑。二人正商議間,劉表令人請玄德赴荊州議事。孔明曰:“此必因江東破了江夏,劉景升欲請主公商議復仇耳。某當和主公同往,相機行事。”二人遂往東吳。路上,玄德問孔明曰:“若景升令吾征討江東,可應否。”孔明曰:“如此必與江東結仇,於主公日後大業不利。切不可應允,但說容歸新野整頓兵馬。”劉備入荊州見劉表,劉表對蔡瑁相害一事謝罪不已,劉備相謝。劉表談欲請玄德領軍復仇。劉備道:“黃祖性暴,不能用人,以至於此。今若興兵南征,萬一不勝,又與江東結仇也。他日若北方一統,領兵來徵,恐荊州獨木難支,不如結好。”劉表道:“即如此便作罷。吾今年老多病,常昏沉不能理事,賢弟可來助吾,我死之後,弟便為荊州之主。”劉備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