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就走了幾個動作,鳳吟就現李太和的拳勁有些不同。李太和的拳架兼與心意與形意之間,是形意的拳架,很很多地方又不是老劉傳授自己那套,說像心意,卻又不似常有那般。
李太和走了一路合演,也就隨走走了幾個式子,不是力的,也不是圓轉快捷的,卻透著一股鑽天神變的驚靈勁。
本來鳳吟是看不上這類架子的,但那個精氣神又不得不讓鳳吟重新審視自己。李先生取得是通常的形意拳加,而且也是三七槐蟲步,只是身子稍稍前俯,但是這一俯又將勁力自腳跟一直頂到頭頂,而且身子一擰,兩圈一鑽,護在身前,身子就擰成一座山峰一般,其鋒芒直刺天宇。
隨著重心微妙一遍,這力量就貫穿出來,而在身前又似開了一朵花兒,四下飛旋。
這一路拳沒怎麼力,卻始終勁著這精神,總感覺鋒芒畢露,卻又找不到出尖之處,身子一裹就縮在一處,尋不見破綻。
只是有一點問題,雖然房間不大,但李先生並沒做到手腳齊到。無論心意形意,步落拳到,一氣呵成,伸縮反側,裡裹外翻。而李先生卻是手先起,步子到,步子到,手又起。身子是一振一彈的,看似身子往前壓著擰鑽,但那手卻開合很大,並非單單護住中線,很多時間是中門大開。但步子一旋幾乎沒有空檔,就調整過來了,而且輕巧如鬼影一般,一縮一漲之間似身子陡然雄壯伸長,拳風透徹犀利。搖旋之間又似能化開任何角度的來力。但無論拳頭怎麼打,身子怎麼轉,示眾是裹而如一,含而不露。而且就感覺筋骨勁道,跟鐵架子一般,卻又很有彈性韌力。就在這小小的屋子裡週轉,含著一種靜謐的野性,飄忽不定,可大可小。
功夫到了這個份上,別說這家那家,就是打也打不到他,打到了也打不結實,簡直無從下手。鳳吟此時已經忘記了這位前輩施展的是什麼拳法了,只感覺沒有破綻可循。
雖然都是無從下手,與老劉面對面,更多是一種壓力,有一種委屈之感;跟三魁站一起,是一種恐懼,提心吊膽;看這位前輩走拳,卻是一種無肯奈何的悲傷。
李太和道:“你一定也會懷疑,這是否有悖形意理法吧?我可以直接告訴你,不合。這也不是形意,但形意裡出這功夫。交手的情況有千萬種,並非形意一家獨善其長。我即使不是手腳齊到,你能奈我何,我只要做到周身一家,無論我圓轉自如,或是支援八面,俱不失其中心。只要我腳踏實地,我就有辦法周旋。你就打不著我,拿不住我。保持不敗,勝人何難?”
鳳吟道:“師伯,你這是結合了太極八卦理法嗎?”
李太和道:“你果然有悟性。確實是有結合,但也不全是。提到以柔克剛的拳法或者不多,但做到以柔克剛的卻不在少數,哪家拳都注重活用,都不會去追求僵直的。實際我在學形意之前,也熟練通背,孫臏拳法,那二路拳都強調放長擊遠,鞭打稍擊,也有三節胳膊之說,絕然不少陰柔。但有柔無剛為偏重,而柔不是軟。以柔入手,或者彈抖,或者鞭捎,或者揉團捆拿,都是出路。交手的情形有很多,我守住一部分力量,揚另一部分力量,雖然並未做到俱動俱到,但同樣能以小動作,達到大作為。來,你我搭手試試。”
李太和就取了個右鑽拳的式子,鳳吟也照樣取了一個,李太和道:“你試著將胳膊開啟。”
鳳吟使勁,卻打不開,看似李太和鬆鬆靜靜,但那胳膊不知道如何就是打不開,而李太和輕輕鬆鬆就讓小臂展開,將鳳吟堵在外圍。
李太和讓回來,再給鳳吟機會,鳳吟看著李太和也只是展了小臂,並不見其他地方有作為,卻又一次輕鬆開啟。自己雖然沒有全力想抵,卻也用了些力氣,聽著李太和的勁兒就是緩緩而來,所以也不必加力了。
李太和又道:“手腳齊到?你再試著腳腿上半步,能上來嗎?”
鳳吟現,李太和就這麼一沾,微微含著頂,自己卻上不得步子,因為此情此請,雙腳踏實,稍有輾轉,就會被李太和借了力,那拳頭將如山洪暴一般襲來,只能這麼抵著。
李太和輕輕鬆鬆就將後腿提了起來,成金雞獨立之勢,鳳吟照樣動他不得,鳳吟若走了別的轉化,只一點心念一動,李太和也能馬上感覺得到,拳勁如水,隨著又灌進一分。
李太和道:“你出不了手,上不了步,你還這麼打人?我現在是不是可以落步擊人了?”
鳳吟道:“確實如此。”
“呵呵呵呵”李太和收了身子,道:“小伎倆而已,你沒看仔細。”
鳳吟也感覺這一路雖然新奇,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