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崖嘴上,引頸向河,凌空飛跨約50米寬的河谷,直噴東岸,形成白浪飄逸、霧中生花的奇特景觀:“白龍過江”。船行其間,猶如縱穿萬花筒
,雨沫紛飛,恰似現代洗車場,船和人統統都要淋透。少雨時節,飛瀑直下,跌在河岸礁石
上,再迸射過河,此景便又變幻成另一奇觀:“珍珠簾”。以我多次過往的經驗,“白龍過江”雖顯得奔騰瀟灑,令人壯懷激烈,總歸有如少年唐突、稚嫩莽撞之感;還是“珍珠簾”
讓人覺得賞心悅目,韻味無窮。
廟峽內的雲臺主峰,峭壁如削,直逼雲天,海拔高程在1200米左右。山巔雲遮霧繞,時隱時現,令人產生幻覺:雲浮在山上,山浮在雲中。雲臺山還真有個傳說哩:雲從雲臺生,雲從雲臺散,雲臺山乃雲的故鄉。雲臺峰頂建有金碧輝煌的雲臺觀,那四樓一底、八角飛簷的鎏金玉皇樓,簷角掛鈴,風吹鈴響,鳴在雲霄。觀南丈餘處,有一孤峰聳立,峰巔建有觀音廟,精緻小巧,與玉皇樓遙遙相對。最有情調,也最值得讚美的自然是由天宮下凡降落在東岸高臺之上便不肯離去的“雲臺仙姑”了:她長裙搖擺,手捧鮮花,在遊船上也能望得真切,顯得俏麗嫵媚,楚楚動人。傳說她是巫山神女瑤姬的姐姐,尋妹下凡,迷戀大寧河的風光而流連忘返了。巫山神女的模樣許多人見過,不敢恭維。大寧河的“雲臺仙姑”,的確形神逼真且永不衰老,足見這廟峽之奇妙了。
離雲臺山不遠,有個穿洞子,洞穿一匹山岩,高達50米左右,形似圓月,內有房屋竹樹,犀牛足跡。倘有人在此放歌,回聲響若宏鍾。
廟峽內還有諸多天然景觀,如香爐石、陽崔灘、蠻子洞、爛船灣,傳說離奇,景象獨特;“牛郎織女”、“犀牛望月”、“青蛙觀天”、“三牲祭禮”、“二龍搶寶”、“鯉魚跳龍門”等都是峽內景觀,附以神話穿鑿,便顯得如畫如詩,令人望而興嘆了。
八十年代初,我入此峽時,船工管此峽叫廟峽。十年後再來此地,他們也改口叫妙峽了。變“廟”為“妙”,果真妙也!
位於大寧河出口巫山城下,原有“神女廟”,建廟歷史很長了,解放初被毀。巫山人現在做旅遊文章,在另一高處重修了“神女廟”,而且張冠李戴起來,想來著實好笑。
笑什麼?此神女非彼神女也!
大寧河祭的是“鹽水女神”,即將“雲臺仙姑”視作在巫溪寧廠古鎮變鹿為泉的神。“白鹿鹽泉”就是“雲臺仙姑”給山民造福的佐證,因此山民們修廟敬她供她。這與巫山十二峰之“神女”何干?
哦,扯遠了,還是回到廟峽吧。
廟妙有“白龍過江”與“珍珠簾”交替變換,作為遠客,來此真是飽了眼福。而有幸親睹“雲臺仙姑”的芳容,則是豔福了。你若有機會遊小三峽而未再向前幾步,或壓根兒就不曉得小三峽之上還有妙峽,那可真是大不妙喲!
�
老態龍鍾“小渝州”��
遊小三峽,終點是大昌古城。可惜船多停在“小小三峽”之入口折返,遊人少有駐足大昌的時間和機會。我曾在夏夜的大昌河畔洗澡,也曾在秋風肅殺的石板街上尋覓旅店。古城門洞內外,我曾以晚來者的虔誠,用手指丈量過城磚的厚度;參天古樹下,我還用崇拜的目光,凝視過街市房頂的翹角飛簷……總之,我是三峽人,是三峽秀山麗水哺育的文化工作者,自詡曰“寫字匠”,親近三峽是緣份、描摹三峽是幸運。
說起來,大昌城的興衰與鹽有關。巫溪鹹泉即巫鹽的開採,大多是透過大昌水陸碼頭轉運的。我曾在棧道篇寫過,大寧河古棧道的形成,也與巫鹽相關。棧道架設不為軍需,則系民用,而“引寧廠鹽泉用竹篾架渡槽至大昌煎制”之說,最為可信。
算起來,大昌城的確很古老了。史志雲,晉時即設大昌縣,說明此地已有相當規模了。宋朝始築城,名曰“天志城”。清道光之後,廢大昌縣並與巫山縣。城興則地面鹽業發達興旺,
城衰也印證著一段史實,表明那時井鹽的開採有了進步與發展,人們不再單一地依附於巫溪鹽泉了。
大昌的地勢條件好,這裡河谷寬敞,景色宜人,自古以來便是水陸交通樞紐。古樸的街道,雅緻的建築,精巧的城市佈局,令人賞心悅目。昔日,棧房一條街,飯館一條街,鴉片煙館一條街,萬商雲集,貨運秦楚,特別繁華,享有“小渝州”(即小重慶)之美譽。
現如今,大昌委屈地被稱為附屬巫山縣的鎮治,雖有不服,卻亦無奈。三峽工程建成後,連巫山舊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