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婆瞧在眼裡,道:“你再不去,誤了時辰,出生就夭折,這一世也就結束了,談什麼神佛為棋?”
金蟬子對於孟婆停到方才的談話,並不詫異,他也無心瞞她,接過白骨手中湯碗,一飲而盡,走上了奈何橋。
“贏了又如何?輸了又如何?被矇蔽的眾生,寧願被欺騙,也不願看清這個時間的骯髒,你又何苦?”孟婆直起身子,看著遠去的金蟬子道。
白骨道:“不曾醒來,如何知道不願?”
第102章上東土尋一個取經人
觀世音菩薩離開地府,徑直往西方靈山雷音寺。
靈山光景一如往昔,只是山下接引的除玉真觀金鼎大仙,還多了一尊菩薩,乃淨宗初祖,以唸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的南無大勢至菩薩,佛門之中,又多稱之為靈吉菩薩,本居小須彌山,而今佛門遭難,特來相助。
(靈吉菩薩是大勢至菩薩這個並非黑暗向,事實上兩菩薩本就是一個菩薩,只是翻譯不同。得大勢菩薩又稱為大勢至菩薩,梵文翻譯過來又稱為遍吉。還有些地方稱之為得大勢菩薩)
靈吉菩薩瞧見觀世音菩薩回來,忙迎上去問道:“何如?”
觀世音菩薩道:“五十日內,可保太平。”
“五十日?長了些。”靈吉菩薩聞言,也不再多問,道:“我佛如來等你許久,速速去回了金旨。”一旁金頂大仙還有話要問,靈吉菩薩忙拉住,道:“等他回來再問,耽誤了見如來,你擔待不起。”
金頂大仙遂不敢多言,目送觀世音菩薩離開。
觀世音菩薩道一聲善哉,徑上靈山。
靈山之上,那如來微開善口,敷演大法,宣揚正果,講的是三乘妙典,五蘊楞嚴。但見那天龍圍繞,花雨繽紛。
圍坐眾菩薩群羅漢,聞得佛法妙言,稍正精神。
觀世音菩薩等在身側,等如來講罷,合掌將奈何橋頭之事盡述,道:“……如此這般,通天之路暢行,金蟬子上靈山,了斷因果,可準弟子繳金旨。”
在場諸佛眾菩薩,明明看見觀世音菩薩嘴巴開合,卻聽不清楚所言何事,等明白是何意義時,當下不敢在聽,寧願含含糊糊,聽不清觀世音菩薩所言。
釋迦摩尼很滿意諸佛的表現,心念一動,撤去屏音禁制,道:“地府之事,我已知曉,自有思量,準繳金旨。”轉心念萬轉,算準金蟬子今生投胎所在,而對眾言曰:“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餬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諸菩薩聞言,合掌皈依,向佛前問曰:“如來有那三藏真經?”如來曰:“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麼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誰肯去走一遭來?”
觀音菩薩明白,此事非自己不能成行,行近蓮臺,禮佛三匝道:“弟子不才,願上東土尋一個取經人來也。”
諸眾抬頭看向觀世音菩薩,暗道不虧是解八難,度群生,大慈憫。救苦尋聲,萬稱萬應,千聖千靈的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裡活觀音。諸眾莫說中毒不能去,即便是完好也不願與金蟬子多往來,此子能暗中算是萬千神佛,心思之狠毒,實乃少見,與他往來,只怕身死何處而不得知。
釋迦摩尼見了,心中大喜,喜的是觀世音菩薩明事理,不用點撥,道:“別個是也去不得,須是觀音尊者,神通廣大,方可去得。”
觀世音菩薩心道,諸佛眾菩薩盡中金蟬子之毒,想去又如何去得?此番差事雖然苦難,然則能與金蟬子往來,何嘗不是一份福緣?當即道:“弟子此去東土,有甚言語吩咐?”
釋迦摩尼道:“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雲半霧:目過山水,謹記程途遠近之數,叮嚀那取經人。但恐善信難行,我與你五件寶貝。”即命阿儺、迦葉,取出錦蝠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對觀世音菩薩言曰:“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人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