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日揮軍南下。
左僕射趙華諫道:“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臣觀此次李筠舉事,未免過於輕率自信。與李守貞當年據守河東與郭威相抗時如出一轍,看來李筠此次也將是以失敗告終的,望陛下明察。”
劉鈞道:“此腐儒之見也。古語有云: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你說的哪個是李守貞,如今這個是李筠,豈可混作一談。況且,如今他是衝鋒在前,我作殿後,即使萬一有失,也有他在前面擔當,於我何傷?”於是,集三萬餘人馬南下,來至太平驛。
李筠聞報劉鈞率大軍來援,自然十分高興。親率部曲來迎,接進驛內。但見劉鈞儀仗扈從零落稀疏,了無威嚴,與汴京朝廷威儀,有天淵之別,心中便生了個輕鄙之意。
李筠本來就是個眼高手底,志大才疏之人,因當年曾圍攻晉陽,本來就覺得北漢劉氏沒甚麼了不起的。如今因要與趙匡胤對抗,求他援助,走到一塊來了,但如今見劉鈞儀仗扈從,高矮不一,儀容委瑣,毫無氣勢,比汴梁的差了一大截,固又更是瞧他不起,倒後悔不該找他來了。
劉鈞當然是不知道他怎麼想的,依然高高興興地進到驛內,高居主位,兩旁文武依次列坐,更令李筠坐在宰相衛融之上,並當即封李筠為隴西郡王。
李筠本來就沒有投歸晉陽的打算,只不過是邀劉鈞出兵相助,共同對付趙匡胤,為自己保住這塊地盤的。不想這劉鈞竟自作大,以帝主自居,還給自己封了個王爵。心想:“本來我就坐擁了半爿河東的,還要你封的甚麼王爵?”無奈如今是有求於他,只得耐著性子,接受冊封。
那劉鈞自繼位以來,屢受侵凌,如今得到潞,澤來歸,儼然便是開疆擴土了,滿心的高興,卻沒把李筠不滿的顏色看在眼裡。接著,除了撥給兩萬人馬和留下一批糧草軍餉給李筠之外,還派盧贊到李筠軍中為監軍,自己就回太平驛去了。
正是:革故鼎新天命歸,庸夫俗子妄相違。守貞當年落絕境,李筠今朝陷淤泥。
李筠不聽眾議,只憑一州的兵力與趙匡胤抗衡。當年李守貞與郭威交戰時,聽得郭威率眾來討,也是絲毫不以為意。只記著各州縣守官兵將,大多出於自己門下,就是朝中禁軍,過去也出自自己麾下,不會對自己對抗的,結果就是死在他們的手下。如今李筠說的:“吾乃大周宿將,與先帝義同兄弟,如今趙匡胤倚為主力的禁衛軍,大多是我當年的老部下,若兩軍陣前與我相見,只要我一聲吆喝,必定倒戈來投,何患不勝?”與當年李守貞說的如出一轍,究竟結果如何?請看下回分解。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九十三回:宋太祖首戰平李筠 黃土坡土地討封誥
且說當年周太祖和周世宗二帝在的時候,李筠原來是被倚為腹心的。屯守潞州,更形同一路諸侯一樣。如今見劉鈞竟來給自己加官晉爵,又派來個監軍,這不明明是要我低頭認小嗎?更是十分不高興了。盧贊幾次主動找他商議軍務,他都愛理不理的。盧贊無奈,只好派人告訴劉鈞。
劉鈞是個庸才,不知其中就裡,以為是由於盧贊處置不當而引起矛盾,於是,又把宰相衛融也派來潞州,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這樣一來,李筠就更加不高興了。所有行軍打仗的大事都不跟他們兩個商量,只吩咐他們把兵帶到澤州城西的平安里屯駐以作聲援,留下長子李守節駐守潞州,自己領著三萬大軍南下長平迎戰趙匡胤去了。
石守信探知李筠出兵長平的訊息,立即派出李勇,馬興隆,張全義三人,各領三百兵馬,先期在長平設伏。待得李筠來到,乘他正在安營之時即便突出襲擊。那李筠未作準備,被宋軍這一輪偷襲,吃了個不大不小的虧,傷亡三百餘人,被毀了一個營寨。
勝利的訊息報到大梁,宋太祖趙匡胤見李筠竟然夥同劉鈞出兵對抗,便下詔撤掉他的官爵,以副相吳廷祚為東京留守,開封府尹呂慶餘為副。皇弟趙光義為大內都點檢。因知苗訓尚未離京,就把他宣到御前,宣喻道:“此次寡人親自率眾征討叛逆,務求一戰功成。得知道長尚未離京,故請道長隨朕一同前往,協同參贊軍機,望道長莫殫辛勞。”
苗訓見太祖皇帝意懇情切,豈敢不遵,只好高高興興地答應下來。匡胤因為是立國以來打的第一仗,有苗訓在身邊,覺得更放心般的。由苗訓選定六月初一乃天煞日,點起大軍,御駕親征。
大軍走了三天,來到滎陽,西京留守向訓迎入,君臣議論時,向訓進言道:“李筠狂悖叛逆,本來就不知兵法,皇上大軍正宜火速度河,西出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