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取了西里西亞。
南曼蘭公爵因是古斯塔夫三世的弟弟和當年對議會發動政變的功臣,所以在瑞典深居高位。但是,他能長期存在於最高決策層的原因卻不僅如此,關鍵在於他不會違逆國王的決定和命令。
他並不贊成對丹麥開戰。因為他認為瑞典最需要防備的是東方的俄羅斯,不但不應該對丹麥開戰、奪取挪威,反而因與丹麥聯合、封鎖波羅的海出海口,使得俄羅斯貿易受挫並減慢在波羅的海的勢力擴張,再然後便是發動戰爭,奪取一到兩個波羅的海東岸的港口,以達到孤立聖彼得堡的戰略。
然而,古斯塔夫三世的眼睛中只有近在咫尺的挪威,因此,對丹麥作戰的決定便下達了。
南曼蘭公爵又不贊成向法蘭西求援。因為以瑞典的實力,要在擊敗丹麥並非難事,只要能佔領挪威,那即使海作戰不濟,亦無任何問題。因此,他認為向法蘭西藉助海軍毫無意義,反而因試圖取得法蘭西的聲援,以使得這場戰爭的合法性增加。
然而,古斯塔夫三世為人太注重完美,不但要奪取挪威,更希望能借機消滅丹麥海軍,以令佔據波羅的海出海口的丹麥再無能力封鎖航道。
南曼蘭公爵又不贊成冒著與法蘭西中斷關係的風險,與正在與法蘭西作戰的普魯士結成同盟。普魯士需要對付南方的奧地利,自然不可能分兵遠征丹麥,況且,縱然普魯士出戰也不可能對瑞典有任何幫助,普魯士和丹麥兩國的土地並沒有接壤。
然而,古斯塔夫三世在充滿野心、注重完美兩大缺點外,還有一個不自信的弱點,因此,他無論如何也希望在德意志內部找到一個盟,而這個盟,正是他的舅舅腓特烈二世。
南曼蘭公爵向普魯士國王、舅舅腓特烈二世傳達了古斯塔夫三世的想法,這正好合了腓特烈二世的心意,同時也令其產生了一個新的計劃。
腓特烈二世雖渴望有一個盟,但當盟到來之時,他又開始挑剔了。
正如普魯士難以在瑞典與丹麥作戰時提供幫助那樣,瑞典也難以在普魯士與奧地利發生戰爭時南下援助。地理位置決定了這一聯盟計劃並不讓能腓特烈二世滿意。另一方面,腓特烈二世更不滿意的是瑞典的軍力。瑞典陸軍在一個世紀以前雖然十分聞名,但這個北歐國家的人口資源卻難以維持一支人數眾多的陸軍,在需要分兵挪威、丹麥的情況下,腓特烈二世並不認為在普魯士和奧地利戰場會看見瑞典人的蹤影。
雖然有種種不滿,但腓特烈二世還是同意了與瑞典秘密聯盟。
路易自荷蘭返回巴黎後便格外關注著瑞典、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的外交情況。南曼蘭公爵和腓特烈二世的會面雖然秘密,可他仍然知曉了一二,不過,對於兩國秘密結成聯盟一事他並不知曉。但即使如此,他也能猜得出來。
丹麥的國土面積雖小,但它的戰略地位卻非常重要。它的國土主體位於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是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進入大洋的必要通道。歷史的丹麥在中世紀時是北歐最強大的國家,但在瑞典獨立後,它的地位便一落千丈。除了在與俄羅斯、普魯士、漢諾威等國聯盟下進行的大北方戰爭中依靠盟而在最後的談判桌戰勝瑞典外,它便再未有戰勝過瑞典的記錄,至於在戰場戰勝瑞典,那是連一次也沒有。
從三十年戰爭至大北方戰爭,丹麥在這些戰爭中幾乎未佔任何便宜,而且因為國小力弱,常有全國被佔領的事情發生。因此,在大北方戰爭後,於戰爭中損失巨大的丹麥也就進入了“和平時期”。無論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還是七年戰爭,這個國家都未參與過。
路易雖丹麥的商船隊是歐洲第二,卻也它的實力都在海,幾乎無還手之力。他最大的不確定在不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的野心究竟有多大。面對如此一個無力還擊的國家,路易難以古斯塔夫三世的目的只在挪威。
進入七月,路易暫時離開了巴黎,去往了所有家人所在的楓丹白露。
楓丹白露被士兵和樹林包裹,對其他法蘭西人而言,這裡就是一塊禁區。
路易在一路都在思索著應該如何處置荷蘭。他利用荷蘭執政來控制荷蘭政權,但帶有共和色彩的執政並不穩定,且權力廣受議會和民眾的制約。思來想去,他想到的最好的辦法便是將荷蘭變為王國,立現在的荷蘭女執政為荷蘭女王,而他這個法蘭西國王可以在幕後操縱。
在任何情況下,國王都有著名義的無限權威。若路易並未控制荷蘭,他絕對不會容許這個共和國成為王國,但是,現在他已經掌控了荷蘭,為了能更好的控制它,他唯有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