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廠商前往大陸做生意,他們擔心晶片製造技術流入大陸,可能掏空其島內經濟,並在兩岸長期###中給中國內地一個新的利好。但是,張忠謀和其他臺灣晶片大廠的負責人卻唯恐因此而失去對大陸廠商的競爭力,而這一點最終戰勝了政治上的考慮。2002年,在眾多廠商高管們的遊說下,“臺灣當局”被迫解除禁令。其結果是,臺灣晶片製造廠商一窩蜂地前往大陸設廠。從中芯國際出來順路向前走,就有一座新建的宏力半導體工廠。不遠處,還有張忠謀的臺積電正在興建的新實驗室,而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專業晶片代加工製造商。臺灣人迫於情勢,不得不將工廠和重要技術移往大陸,這等於發表了一個重要宣告:中國未來有能力在任何領域與全球最頂尖的廠商決一雌雄。
真正的“大躍進”
目前,中國正在實施一場真正的大躍進,其動力是在製造業上的投資。今天,中國的儲蓄額達GDP的40%以上,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大量流入中國的外國投資投入金額遠遠不及中國自己的投資金額。有證據表明,有些“外資”其實是來自中國國內。因為外資可以享有特殊的優惠,有些投機的中國人就利用這一點,先將錢匯往香港或臺灣,再由這兩地打回中國內地。若將這個因素考慮進去,那麼中國的國內投資金額約佔GDP的42%~45%,加上國外的投資,兩者共佔中國GDP近50%。這些錢幾乎全被用來建設新的基礎設施和工廠。將這一數字放到世界範圍比較來看,美國的投資佔GDP的19%,日本的投資佔GDP的24。2%,歐盟的投資佔GDP的19。9%。
鉅額投資的結果就是生產的大發展,使中國逐漸回到其全球最大經濟強國的歷史地位。過去10年來,中國佔全球GDP增長的30%以上,而其本身的經濟成長翻了一番還要多。當前,無論你以市場的兌換率將人民幣換算成美元來計算,還是以國內購買力來計算,中國都是全球第七大經濟實體或第二大經濟強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中國在未來10年或更長的時間,有能力保持每年7%~8%的經濟增長率。以這個速度,中國的GDP以最保守的方式估算,將於2016年前後超過日本,並可望在2040年接近美國的規模。但若以國內購買力來計算,中國的GDP很可能在2025年達到美國的規模。
這一發展速度的動力來源於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國和工業強國。現在,中國生產的影印機、鞋類製品、玩具和微波爐佔全世界產量的2/3;生產的DVD放映機、數碼相機、水泥和紡織品,佔世界產量的1/2;生產的DVD/ROM光碟機和桌上型電腦,佔世界產量的1/3;生產的手機、電視機、PDA、鋼鐵和車載音響,佔世界產量的1/4。這些產品大部分用於出口。1990年以來,中國的出口量增長了8倍,達到4000億美元。2004年中國出口的電子產品佔亞洲電子產品出口總量30%,它已經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出口國,僅次於美國。龐大的生產量也是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國內市場的需求。中國市場如今在手機、機械、水泥、鋼鐵和電視機等100多項商品的銷售量方面是世界最大的市場。在個人電腦方面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國,而且在不久的將來勢必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個人電腦消費國。
保證中國能快速發展的是一個簡單而強有力的公式,我們在上海和杭州的耐克公司、中芯國際公司和漢帛公司都看到了它的運作情況。這裡的勞動力的確非常便宜,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因素。中國的勞動力比越南、非洲和拉丁美洲某些國家的勞動力便宜,但中國工人訓練有素,大多數都有文化,能夠很快地學會新技能。中國工廠的工人中有很多人的技術一點不比美國生產線上的工人差,可是美國工人的時薪高達15美元~30美元,而中國工人的時薪卻僅有25美分到1美元。他們習慣於難以忍受的超長工時,能忍受艱苦的工作環境。不僅如此,以實際情況來看,中國有取之不盡的勞動力。當年,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實現工業化時,隨著經濟的增長而來的是勞動力短缺,結果導致工資顯著上漲。這最終又削弱了他們當初的競爭優勢。中國內地的情況則完全不同,雖然經理一級人員的工資因人才短缺而大幅提升,但生產線上的工人工資卻增長不多,儘管生產有了很大發展。箇中原因在於中國農村依然有八億的貧窮人口,他們都渴望能夠在城市的工廠裡找到一份工作。
當這樣的勞動力與現代化生產技術相結合,加上良好的交通和通訊設施、對美元維持相對弱勢的貨幣以及可觀的減稅和金融優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