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於此規模的軍隊。
那些革命意志高漲的自衛軍們,就是用自己源源不斷地數量和高昂的革命鬥志,抵擋住了外國在革命初期的干涉,保護了幼苗中的革命成果,讓革命後的巴黎政府渡過了最危險的階段。
而法國人在1795年,兵力達到頂峰之時,據說當時全法國的革命自衛軍多達百萬人之眾。
奧地利巔峰士氣的兵力數量也超過了40萬,而他們的常備軍之前則與法國人相差彷彿。
還有普魯士。腓特烈二世病逝後,軍事實力就開始不住下滑的普魯士王國,人口只有少少的僅850萬【還包括瓜分波蘭的人口】的普魯士王國,都隨時隨地能動員30萬以上規模的軍隊。
歐洲人在這十年的戰爭中充分認識到了預備役的重要性,三十萬消減的俄軍就是從現役士兵轉為了預備役。
沒有辦法。歐洲的強國實在太多了。那裡不像中國,環顧四周無敵手。要是單純的就從軍事力的角度出發,中國根本就不應該公佈米尼步槍。
因為中**事上的壓力小太了,它四周的國家太小了,中國的敵人也太差勁了,滑膛槍加橫隊戰術,排槍擊斃麼,即使師從西方,可加上中國積澱的很深的火炮力量,也足以形成全面優勢。不管是對亞洲,還是對歐洲。
步兵火力的射程問題和精準度問題,並不是陳漢軍隊迫切關心的需求。
要清楚一杆線膛槍比一杆滑膛槍貴太多了,且限制於冶金技術的瓶頸,它們自身還不頂用。即使如今的製造工藝,不管是鍛造槍管工藝,還是拉膛線工藝,全都是花了陳漢兵工系統無數的心血和海量的銀子,才一步步攀升到眼下這種水準的。
可就算如此,線膛槍的壽命也遠不如滑膛槍。
這不是使用壽命僅有二百發、三百發的鑄鐵槍管時代的差異了,而是質的差距。就算線膛槍有一千發壽命,那還是比滑膛槍差。
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優勢下,在中國強大的物質保障下,軍隊真正希望提升的是射速。陳鳴要不是搞出了火箭彈這種大殺器,只靠著排槍擊斃,陳漢的大軍等個十年二十年都行,靠著滑膛槍中國依舊可以制霸四方。
一切說到底還是因為歐洲。為了讓歐洲如原時空歷史上一樣亂,為了給拿破崙尋找到一種可以良好制衡火箭彈的武器,之前也有很多軍官用散兵+前裝線膛槍來對付火箭彈,但後者的射速實在太差勁,而且前裝槍時代的隱蔽效果始終是個悲劇。
所以陳鳴也是‘被迫’透漏了米尼步槍。
歐洲的環境跟亞洲完全不同。陳鳴必須承認這個時代的歐洲國家的工業水準要遠遠勝過亞洲。這裡的每個國家,哪怕小如荷蘭,都有著成系統的近代工業體系,前裝線膛槍加米尼彈技術一旦傳播出去,必然就會成為各方努力的目標,這就讓各國都有了全面改換步兵火力的需求,而這種壓力在東方的中國身上是不存在的。
只不過線膛槍和米尼彈只是硬體變革,作戰武器的革新具體的也要應驗在作戰方式上。但是陳鳴本人並不是什麼有著遠見卓識的軍事家,上輩子的他就是一個小白,在作戰方式這個軟體上,中國已經走了好幾年,卻還依舊處在變革階段。
憑藉陳鳴前世身為小白的那一點皮毛認識,再對應眼下一**隊的革新,那顯然是不稱職的。
萬幸陳鳴搞出的有個參謀部,在歐洲人還在橫隊戰術上大踏步前進的時候,中國的陸軍就悄悄的進入了散兵+縱隊戰術時代。參謀部無數精英的系統總結給陳漢國防軍帶來了很大的變化。
只不過之前的一切‘經驗’都是在秘密的演習中獲得的,真正的實戰如何,還有待商量。
還好,陳鳴早早的搞出了火箭彈,以至於國防軍從弱變強,再到國家鼎立時期,很少有大批的軍隊擺出棋盤一樣大橫列方陣,堂堂正正,又呆呆愣愣的作戰。排槍擊斃的烙印在中**隊的身上只是黑了一層表皮,中國士兵的轉變是很輕鬆的,他們在‘理論’引導下的有意識的轉變。而不像歐洲此時最能打的法國人,他們的轉變也完全是被動的,無意識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散兵+縱隊戰術的戰鬥力就多麼牛逼,軍官指揮的不好,一定會玩成sb。
只是在如今武器的威力之下,縱隊+散兵戰術更靈活。也更適合將那些訓練度不足,偏偏人數規模又很龐大的部隊組織起來,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同時也更適應複雜多變的戰場。
原時空歷史上的拿破崙時代,法國步兵之所以能將縱隊戰術發揚光大,未嘗不是因為他們跟周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