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聲。這座古老的建築在這怒吼中燃燒起火,就象一個易燃物……
兩個英國人,陳鳴就是站在公正的立場上都不知道該信誰了。何況他本身立場就不公正,他又不是學史的,他不知道當時的真實情況,只知道有反駁的帖子說當時翰林院已在英軍的警哨之下了,在翰林院被徹底焚燒之前,有一次著火只半個小時不到就被撲滅,這似乎又對應了第一個描述,但是洋人對於火燒翰林院的描述似都是一次搞定的。然後英國公使派人進駐翰林院防禦,英軍全面控制了翰林院,並開始動手推倒北邊防線的眾多房屋。
是真是假,陳鳴實在說不清。他就是潛意思的不願意相信那些翻案潮下,狠狠貶低著國人的素質,抬高著洋人的‘公平正直正義’的傢伙們說的話。不管是不是史實,他都覺得那是一群垃圾!
中國自踐神聖,西洋學者‘激憤難忍’。放在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大背景下,是不是感覺著可笑?中國人的素質真低啊,洋人們的正義感真足啊。甚至還有人說洋人冒險救火翰林院,尤其是高貴的英國紳士們,因為他們的最高首領英國公使竇納樂下達嚴令,逼當時公館裡計程車兵作事的。而且翰林院大火之後,英國公使還先是急電清廷,要求中國政府出面搶救翰林院及書稿。真的是高貴正直到極點的歐羅巴紳士了。
這樣的‘翻案帖’直接給陳鳴了一噸重的精神打擊,給陳鳴留下太深的傷害了。所以面對空城一樣的北京,他並不感覺著有什麼可氣惱的,那些珍玩寶貝,該是他的還是他的。反而對翰林院極為的重視。
陳鳴一不問紫禁城,二不問圓明園,第一個詢問的反而是翰林院,馮英廉這一刻不知道該怎麼描述自己的心情。很複雜,很感慨!“翰林院藏書一切完好。臣已派人日夜守護。”
“永走的甚急,北京城裡還留有大量的火藥、鐵料、銅料、硝石、硫磺、柳木碳等多種軍工原材料,另外還有十幾萬石糧食,二十萬束草料……”
永人是走了,沒有想過英廉竟然是叛徒的他當然不會把糧草物質盡數焚壞,現在這些就全成了復漢軍的繳獲了。
十四萬石不到的糧食,不多,可也不少了。
陳鳴進了北京城,這不算就完成大業了。滿清撤走了七八萬兵力【還有之前北京分出去的一半護軍】,這個數字有點太多了。雖然一部分蒙古騎兵到了承德之後會不會繼續給滿清賣命,是誰也說不準的事情。可就算把蒙古騎兵去掉,只八旗的兵力也能有六七萬吧?加上滿清在東北和朝鮮的兵馬,只要把朝鮮的偽軍給算上去,那就那就能過二十萬了。
雨停下了之後,陳鳴把收回的騎兵部隊用在了遵化方向,那裡還有數以十萬計的漢人等著復漢軍把他們救回來呢。而且從遵化進攻承德,也比打北京去承德要進的多。
把滿清的根本力量限制在三四萬人左右,這個數字才比較靠譜。
“北京城的太監還有那麼多人?”
看著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數字,陳鳴有些頭疼了。竟然有三千二百人,他麼的,他怎麼記得前世有本書上說幹隆朝的太監還不到三千人吶?永腳板抹油,就一個太監都不帶走嗎?
“殿下,這太監不是說你閹割了就能進宮做事的。現下這三千二百人裡有多少是白淨身的還說不準。這些沒了根的人除了少部分逃散出城的,絕大多數都趁著前陣子混亂,紛紛翻入宮中,冒充廝混。”馮英廉這麼一說陳鳴就明白了。
“這個要仔細的捋一捋。”最好把滿清時候就得勢的太監全都去掉,新閹割的人也要去掉,誰敢保證這不是滿清留下的死士?而之前自行閹割而沒能入宮的人到更可以相信一些。雖然宣稱接受了前明九萬多太監的滿清也沒有出現皇帝阿哥被太監報仇的事情,可總要小心點不是。
陳惠遷都後就向陳鳴提議過用宦官太監,那個時候陳鳴心裡還有些繞不過去,而陳惠自己也考慮著剛剛遷都,根基還沒打牢實,事情搞大了影響確實不怎麼好。這事兒就壓下去了。但陳鳴知道這件事一直存在陳惠心裡呢。
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國人,當皇帝了,那當然要有太監宮女伺候著。這無關道德不道德,而是順理成章,天經地義的事情。陳鳴一直都為這事情感到頭疼,現在好了,現成的太監來了。
英廉本身就是包衣旗出身,對於這事情有一些瞭解,現在北京內外的這三千二百個太監裡,至少有一千人是先前白淨身的。清朝可沒有懲罰私自淨身的規矩,明朝時候還但凡捉住了都要“枷號一個月、打一百,押回原籍”,清朝這裡很多淨身而又不能入宮的人都在北京城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