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88部分

能理解的。’弄得張居正一句話也說不出,都堵在肚子裡生悶氣。

張居正起先是想和這位徐黨元老好好相處的,但讓他堵了幾次後,只要有趙貞吉在的場合,他就不吭聲了。誰知道不說話也有不說話的玩法,內閣大臣坐而論道,當談到經史、玄禪時,趙貞吉便會闡發一番微言大義,然後就笑問張居正道:“怎麼樣,深奧吧?你們這些光知道韓、柳文的小輩,要當大學士還早呢!”

張居正這個鬱悶啊,簡直是沒邊了……話說他本就是個絕頂聰明之人,只是因為沈默那廝仗著先知先覺,一直跟他在那裡示弱、示弱,弄得他判斷錯誤了形勢,在一個錯誤的時間,和一個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結果自然註定。然而從失敗中,他汲取了許多的教訓,加上老師臨別前的面授機宜,張居正又恢復了自信,決定再次出征、收復失地。

他一共出了三板斧,第一步,是幫助皇帝實現了驅逐徐階,平穩過渡;第二步,在一次面聖時,他向皇帝建議,為了穩定後徐階時代的大局,將高拱起復執政,這都是深合帝心之舉,讓隆慶喜出望外,從此君臣冰釋前嫌,感情倒勝過從前。

這兩板斧過後,張居正穩定了自己的地位,然而卻無法改變他在內閣排行末尾、人微言輕的困境。為此,他又發動了第三擊,在徐階下臺後僅僅一個月,他就上了一道《陳六事疏》,向皇帝提出了‘省議論、振綱紀、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六大建議!總而言之,就是要皇帝加強權威、統一思想,令行禁止!要整頓吏治、整頓財政,加強國防!

這就是在呼籲皇帝獨裁啊!

正是這最後一招,讓張居正與一般耍弄權術之臣區別開來。他之所以要呼籲皇帝加強權威,採取獨裁,並不只是為了自己……因為誰都知道,當今皇帝是個對治國理政根本就不感興趣的人,從來就放手讓內閣來幹,他是斷斷不可能去獨裁的!這一點,張居正心知肚明。

那就應該是內閣獨裁了!

可是,內閣首輔和陳以勤,都是那種飽學的書生,說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太平時期操持一下國事還算稱職,但讓他們給大明這艘透風漏水的破船,在驚濤駭浪中掌舵,恐怕連他們自己,也不敢說是那塊料!所以只剩下有擔當又有能力之人,來為這個國家掌舵了。

可是,內閣首輔和陳以勤,都是那種飽學的知識分子,太平時期操持一下國事還算稱職,但讓他們給大明這艘透風漏水的破船,在驚濤駭浪中掌舵,恐怕連他們自己,也不敢說是那塊料所以只剩下有擔當又有能力之人,來為這個國家掌舵了。

這樣的人不多,內閣只有他和沈默,在野的也就是個高肅卿。至少數年之內,他已經沒有和這兩位爭雄的念頭,但以他對這兩人的瞭解,無論哪個掌握了國家大權,都不可能再放任國事下去了,必然有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唯一的不同是,如果是高拱柄國,他肯定會赤膊上陣,親自操刀改革;而要是沈默的話,則八成會穩坐釣魚臺,指揮別人去做。

無論哪一個,都好過目前這種不溫不火的慢性自殺。

然而他這一手,卻惹得很多清流不快,什麼叫‘省議論’?不讓大家說話了?要搞一言堂?什麼叫‘重詔令’,要收權搞獨裁?你也配嗎?不僅言官反感他,許多的高官大臣也瞧著他不順眼。

趙貞吉就是最不爽他的一個,認為此舉‘盡反階政’,曾經辛酸的嘲諷說:‘此之善於逢君如此!’就連徐階也不贊同,認為他‘操切’了。

結果張居正等來等去,沒見著皇帝有什麼反應,還等來了趙貞吉入閣的訊息,這真是沒抓到狐狸,還惹了一身騷!

隨著趙貞吉被提拔到內閣,張居正連想退而求其次也成了奢望。整天被趙老夫子‘張子來,張子去’的使喚著……如果恰好邊上沒有司直郎或者舍人服侍,趙貞吉便會像使喚小廝一樣對張居正道:“張子,倒杯茶來!”“張子,紙沒了,去拿點!”

堂堂張閣老自幼神童,一路上都有賞識他的人精心呵護,這輩子還沒這麼屈辱過呢!但實在沒法跟這個徐黨元老衝突,便故作不見,趙貞吉就冷笑道:“現在的年輕人,果然是沒教養!”下次依然指使他如故。

張居正懷疑,如果趙貞吉在這樣下去,自己會不會出師未捷身先死……被他活活氣死。於是又一次上書,敦請皇帝起復高拱出山。

其實隆慶早有此意,只是一來覺著,徐階剛去,就把他的死對頭召回來,這不是分明打徐閣老的臉……隆慶是個厚道人,覺著徐階走得挺痛快,認為自己看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