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的規矩,女大三抱金磚的,老老蔡照例給重新改了個名字,叫做如意,後來蔡書舟他們就叫做如意姑的,沒叫如意嬸嬸了。至於其中的故事,那都是後面的事情了。

至於生那小兒子,那都是文革開始後的第二年了。後面的事情先不表,這樣一來,老老蔡家沒幾年,就已經是9個人的一大家人口了,可正勞力就只有4個半,梅子因為個子小,又是個女孩,做不了什麼活,一大家人口,一半人吃閒飯不說,還有那房子也不夠住了,老老蔡的日子是越來越困難了,年底秋後算賬,已是一個大超支戶了。大老太蔡老倆口省吃儉用大半輩子積下的一點底子,在第二年一開春蓋了幾間土坯房後,就徹底見底了。這種窘迫的狀況直到文革後老蔡蔡家明的回來,才有了徹底的扭轉。

1 老蔡的異鄉生活

且說那老老蔡的生活因為人口的增加而逐漸艱難起來,以至於年年要超支,直到老蔡回來以後才有根本的好轉。

那老蔡蔡家明怎麼突然就回來了呢,而且偏偏又是在文革以後,原來的那二十多年在哪裡,到底在幹些什麼呢。

其實前面關於老老蔡的章節裡,也偶爾提到過老蔡的情況的。

老蔡一直在山的那一邊也是鄰縣的一個村莊裡生活著呢。至於為什麼會一家人分兩個地方生活,其中的來龍去脈前面也是有交代的,這裡既然屬於老蔡的章節,不免就再次詳細的娓娓道來吧。

說起來那都是晚清或者民國時候的事了,不知是其中的哪一年,發了很大的山水,老太蔡當時就住在這一片深山的山頂上的蔡家塘裡的,因為大水衝了龍王廟,其實廟倒是沒衝,那年久失修的老屋倒是讓那山體滑坡給掩埋了,幸好人們都在外面幹活,才得以把命保住,家可是沒有了,兄弟倆沒辦法,於是就一路分開下山逃荒去了。山頂的人家嘛,總是得面臨山的兩面,剛好山兩邊各有一條路,也各自通向不同的縣域,於是大老太蔡就沿著山溝一路逃荒而下,最後到了這月亮灣的趙家灣而停住了。而老太蔡則到了山那邊另一個叫銅山口的地方停了下來,最後繁衍生息,才有了老老蔡、老蔡之類的了。

至於老太蔡到底是怎麼留在了那個地方,後來又怎麼分得了土地,落了戶那些,也沒人知道,因為當事人早已作古,只能憑想象分析了。逃荒過去以後,可能是碰到一個好心的地主收留了他,因為那時候老太蔡正當年,年輕力壯的,於是就做了地主的佃戶,後來因為聰明勤勞,博得了地主的好感,或是娶了地主的個什麼親戚當了老婆,再後來就自己買了田地,買下了地主的部分莊屋,就安家落戶,生根發芽了。

其實這也不完全算是杜撰,因為蔡書舟經常聽老蔡講搬回來那會,是賣了那地主的莊屋500元錢,後來被老老蔡拿過來還了超支款什麼的。那田地自然後來都衝了集體,肯定是帶不回來的了。

自從老老蔡被當著延續香火的寄託過繼到大老太蔡這邊以後,老蔡一直沒有過來。聽說是老蔡那時候頭上正長瘡癤,土話好像叫癩子什麼的,這東西很噁心的,也有傳染,老老蔡看這種情況也就算了,只把那小兒子蔡家旺帶了過去。於是老蔡就跟著爺爺還有小叔一起生活了。

老蔡小的時候,條件好像還可以的,因為老老蔡是因為賭博輸了錢才被老太蔡往死裡整,逃出之後就一氣之下跑去當了兵。而且是生了老蔡再去當的兵。那時候沒有點條件,是沒有資格賭博的,而且聽說老老蔡和小叔兩人都讀了幾年的私塾,所以照此推理,老太蔡家那時應該算是中等人家了。

既然留了下來,在爺爺身邊,接下來上學就是頭等大事了。好像跟他那小叔子一起上的學,小叔子也就高他兩級的吧。

2 老蔡的上學之路

老蔡終於上了學了,估計那個時候上的很晚。蔡書舟小時候在家裡翻箱倒櫃的時候,曾經翻到過一張小學畢業證,破破爛爛的,字都快要掉光了,分明寫的好像是十六歲六年級畢業的,蔡書舟那會,15歲都初中畢業了。蔡書舟為這事一直還很納悶,以為父親肯定成績不好,要麼留過級,不然怎麼會那晚才高中畢業呢,而且還沒畢業就碰上了那倒了八百輩子黴的文化大革命,以至於影響了老蔡那艱辛而坎坷的一生。老蔡只比後來的濤哥也就是胡總小兩歲,而濤哥於文革前一年就從清華大學的本科畢業了,你說老蔡是不是不走運哩,要恨也只恨他蔡家風水不好,老太蔡點子不高,要是老太蔡讓老蔡早上學一年,根本就不會有那高中畢業準備考大學了卻碰上文化大革命那等千載難逢的倒黴事了。

老蔡小學是在銅山口村子上的,